校园开起大学生超市 19名员工全是学生
自从当上“大学生超市”的理货员后,即使上午没课,周浩也不像以前一样睡懒觉了。他每天早上6时30分起床,7时前赶到超市“上班”。一个多月来,武汉长江职业学院学生周浩的生活因为学校开设的超市发生了很大改变。
5月初,武汉长江职业学院经管学院投资近百万在校内开设了大学生超市。19名超市员工全是经管学院学生,实行两班倒,错开上课时间。店长一名,主管两名,还有收银员、理货员等。员工分三类:一是试用实习员工,以课堂学习为主,课余到超市上班;二是正式实习员工,兼顾课堂学习和超市实践;还有一类是实习管理员工,全天8小时工作,他们主要来自毕业班,相当于毕业前的“专职实习”。员工每月工资200元至400元,并有相应的奖罚制度。
为何花巨资开设这样一个超市?该校经管学院院长王学梅介绍,高职专业学生尤其需要实际操练,但实习难长期困扰着该院4600多名学生。目前许多学生只能通过计算机练习模拟交易和管理。但大家都很清楚:交易是虚拟的,这样练不出实战经验。大学生超市就是要让学生“下水学游泳”。而且,“超市要通过规范经营来赢利,否则给学生提供的是失败的‘范例’,那不成笑话了吗?”
从书本到实际:“第一把火”没点着
筹建超市就是一次考验。超市“员工们”没想到,看似简单的商品上架竟然“卡壳”了。按照书本理论,他们绘制了商品摆放坐标图,横向放什么,纵向摆什么,一目了然。然后把坐标图分给大家,分头行动。但很快发现,这种“看图上架”根本行不通,这边货架尺寸不够,那边又空出一些地方。书上的知识怎么“失灵”了呢?没办法,大家只好放弃坐标图,反复观摩校外的超市,摸索着上架。来来回回折腾了七八遍,终于把商品全部上架。
竞争很“残酷”。学校里约有30家小商店,大学生超市目前位置相对偏僻。开业当天,大学生们就经历了一次考验:超市承诺当天特价商品不断货,但特价1元的“过桥米线”很快脱销。员工们赶紧到校外超市补货救急,以每包1.3元买进,仍以1元销售。店长孙焱斌说:“尽管亏本,但赢得了信誉。”
据测算,大学生超市每月毛收入要达到10万元才能维持基本运转。开业当月,经过大家“苦心经营”,大学生超市毛收入不足9万元。“刚开始可能会亏本。”王学梅说,“从中接受摔打,才是我们最想要的。”
拿孙焱斌的话说,以前遇到困难可能会绕着走,现在无路可绕,每天最揪心的就是销售额。
大学生超市:试搭学校与社会“桥梁”
周浩改变的不仅仅是起床时间,他还学会了自我管理——每天花20至30分钟看营销方面的书,睡觉前回顾一天工作得失。为到大超市“偷艺”,他一边观察一边口述,并进行录音,回来再整理记录。现在他已写出3篇调查报告。
超市出纳李芬是学电子商务专业的,并不熟悉会计专业。6月6日,她理的账目和供货商的账目差4分钱,原本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她却觉得心里不踏实,花了一下午时间翻账本,最终查出是四舍五入造成的。一个朋友得知她辛辛苦苦每月才挣400元,还不够生活费,就说她“疯了”。李芬却说:“我看重的是超市的工作经历和经验,这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
长江职院校长黄木生说,课堂学习是“纸上谈兵”,机房实习是模拟演兵,超市工作才是实战用兵。大学生有理论储备,能在超市当好一个理货员,将来就能到大公司当优秀的管理人员。(据人民日报;张志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