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曾经因“有偿问路”而引发广泛争议的北京西站“北京向导”,已于两个月前停业撤出西站,停业的原因则是由于“经营不善”。但该报道没有明确提及的是,今年2月,北京西站的免费咨询服务系统试运行,今年“五一”黄金周前夕,北京西站旅客服务中心正式建成,为旅客提供免费咨询服务。收费服务的“北京向导”的“经营不善”,显然与免费服务系统的建立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本报曾于今年4月27日报道了北京西站旅客服务中心的试运行情况,据统计,仅4月一月之内,该免费咨询系统就接待旅客问路35092人次,查询火车时刻16233人次,住宿信息6121人次,合计5.7万多人次,如果截止到试运行结束的4月24日计,则日均咨询达到近2400人次。可见来自各方的旅客对交通、住宿等各类信息有迫切的需求,而如果没有旅客服务中心提供的免费咨询服务,则这些需求的相当部分,必然会在求免费服务而不得的情况下,转而求助于提供收费服务的“北京向导”。
实际上,“北京向导”在北京西站经营已有8年之久,直到2005年8月,某来京旅客就“北京向导”收费服务提出质疑并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才使其陷入尴尬境地,并终于在西站免费服务系统开通不久之后,悄然撤出西站。曾经存在的“商机”,在公益服务不动声色的“竞争”之下黯然破灭。
2005年8月,“北京向导”收费服务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和质疑,其主流意见认为,问路咨询等信息提供是典型的公益服务,向公益服务收费显然有点“饥”不择食。面对舆论质疑,有关各方都曾出面做出解释,如北京西站方面声明站方只是提供场地,并未参与经营;“北京向导”的经营方则强调该项服务为“半公益”性质,一直在入不敷出中惨淡经营;物价管理部门则肯定收费服务经过有关部门批准,为合法经营。一个似乎初衷良好的举措,却在公众和舆论的追问之下,置各方于尴尬境地。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公益服务就是公益服务,政府理当为其“买单”,为此而投入的经费,是公共财政最必要也最合理的支出。而试图将公众对公益服务的需求转化为“商机”,并将其与商家的赢利目的加以“整合”,以所谓“半公益”服务的名义,实现公众少花钱、商家有钱赚、政府零投入的“多赢”局面,只能是一厢情愿的臆想而已。公众在依法履行纳税义务之后,却还要花钱购买公益服务,无论其支出的费用多么微不足道,都会激起强烈的不满而必然地置各方于尴尬之中。
实际上在任何现代化国家,城市交通、住宿、购物等基本信息,都应该是由政府免费提供的基础公益服务。如几乎遍布欧美国家所有城市交通要道或城市中心区的“问询处”(Information),可以为每一位求助者免费提供在城市中所需的几乎所有公共信息,它们和服务于其中的工作人员,往往成为外来者在该城市遇到的“第一张笑脸”,同时也体现出政府对每一位纳税人的最具体的服务意识。
相较于此,目前由北京西站“独家推出”的免费信息服务,显然还很难满足本地市民及全国和世界各地来客的信息需求,政府有必要为此加大投入,建设更完备的免费咨询系统。如果有一天,进京各高速路口举着“带路”纸牌的小“生意”,都被政府设立的“问询处”所取代,北京就有望变成一个更现代也更亲和的城市。
(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张天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