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孔子诞辰2557周年的纪念日,山东曲阜、浙江衢州等地都将举办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南孔庙”所在地的衢州市还将举办儒学论坛。
自从2004年孔子诞辰2555周年时我国首次恢复官方公祭,“祭孔”就成为热门话题。与此相关联的孔学热和国学热的弥漫更是引起前所未有的反响。有人质疑,祭孔和孔学热的复苏是否意味着“复旧”,认为祭孔本该是一种纯粹的文化活动,官方的介入容易让人与封建社会的祭孔联系起来。也有人为祭孔和孔学热的复苏叫好,认为在商业浸淫文化导致文化浮躁的今天,尊孔和重儒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回归。
祭孔的形式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均不乏弘扬传统文化的内涵,说是封建礼教的复辟似乎过于牵强。尽管2000多年来孔子和孔学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时而捧上云端时而打入地狱,但孔子已经成为一种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无视这个文化符号的存在,显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然而,在逐渐兴起的祭孔和尊儒潮流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
孔子原本不过是个教育家,最初誉封的“文圣”也没有脱离教育的范畴,与“武圣”关羽、茶圣陆羽、诗圣杜甫、药圣李自珍等人物可以相提并论,祭祀关羽的庙宇“关帝庙”在古时远远多于孔庙,更不必说传佛诵道的寺庙和道观。五代时吴越王钱尊崇佛教,杭州有“寺院四千八百,僧众十万”之说。汉以后封建皇朝的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将孔子和儒学泛政治化,并逐渐赋予宗教的色彩。
眼下的祭孔和尊儒也有将孔子再次捧上云端的倾向。2005年的曲阜祭孔祭文则有“千年儒流,今古汇通。天人合一,与时偕行”的颂词。最引人争议的是日前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向全球正式发布的孔子标准像定稿。有专家议论,此像完全是神化的结晶,融入了帝王、天神和圣人的内涵,是“大成至圣先师”的写照,放入庙宇就是一尊神像。与历史上真实的孔子相距甚远。这种将孔子神化的意图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回归不是一回事。
也有人将功利掺和在祭孔和尊儒的过程中。打开网站,利用祭孔做生意推销产品的内容充斥其中,最典型的是某酒厂硬把本厂生产的酒与祭孔大典联系起来并通过媒体广为传播。还有一些地方则在祭孔的规模上互相攀比,祭祀人数动则数千上万,追求“祭孔之最”。而与祭孔相伴的往往是商业趋利和好大喜功的政绩观。
1993年,世界各国宗教学家、哲学家、教育学家及其他方面的专家会聚美国芝加哥,通过并发表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一致推许孔子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全人类都应当认可、接受和遵循的全球伦理或普世伦理。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许多国际场合多次阐述过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今中国,孔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依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这种适用性自然也适用于祭孔和尊儒。就此而言,笔者更看重的是眼下在“南孔”家庙衢州举办的国际儒学研讨会,专家学者们“和而不同”的声音对儒学的客观评说比声势浩大的祭孔大典更有意义。
(来源:东方网-文汇报,作者:万润龙,文章原题为《今天我们如何纪念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