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黄海,微风轻拂,波澜不惊。
9月16日,中国海军北海舰队组织航空兵、猎潜艇、救生船、拖船等多种兵力,进行实战背景下协同援救失事潜艇演练。
清晨,正在海上训练的某支援舰支队861远洋打捞救生船突然接到来自深海“龙宫”的求救信号:我艇遭“敌”攻击“遇险”,现坐沉于××米深的海底,请求救援!
险情就是命令!随着3枚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各救援兵力迅速按命令向失事海域机动。演练随即拉开序幕。
舰载“超黄蜂”直升机紧贴海面飞临失事海区,展开空中搜索。5分钟后,直升机报告:“我已发现失事潜艇,概略位置东经××度、北纬××度。”
4艘猎潜艇在直升机的引导下,开始以扇面状对失事潜艇搜索并实施精确定位。不多时,猎潜艇编队传来了失事潜艇浮标的确切位置。在指挥船的顶层甲板上,记者通过望远镜看到,失事潜艇释放的两个橘黄色浮标正随着涌浪在海面上下起伏。
救援指挥船船长李会升下达布设援潜作业场的命令。所有参演救援船迅速按分工职责展开作业。指挥船旋即向失事浮标靠拢,并进行抛锚固定船位。紧接着,船舷右侧的两艘救生艇被吊放至海中,将打捞钢缆牢牢系在浮标上方。随后,绞车开始起吊浮标……
船艏甲板上,各援潜官兵准确地执行着每一道命令,快速操纵着每一台设备,唯恐因耽误一分半秒而影响失事潜艇内战友的生命安全。
援救作业队接通了失事浮标内与艇内联系的电话。失事潜艇艇长向救援指挥所汇报:“艇员情况正常。××舱再生药板已经用完。二氧化碳浓度接近超标,需要通风换气。”海上救援指挥员对艇上官兵表示亲切慰问,并进行了简短有力的动员。
几乎在同一时刻,援救作业的两名潜水员着装下水,检查失事潜艇姿态和救生部位,清理救生平台,并迅速将供排气软管与失事潜艇救生部位进行对接,并成功实施了通风换气。几分钟后,医疗人员对艇内二氧化碳浓度检测结果显示,艇内空气恢复正常。
救援工作关键时刻来到了。担负救援任务的官兵将使用移动式救生钟援救“遇险”官兵离艇。过去,我海上脱险救生主要采用传统的自救方式。失事潜艇艇员的逃生大都是通过爬鱼雷发射管或快漂的方法进行自救。这种方法在浅水区比较适用,但水深超过一定限度,成功率就非常低。为适应现代海战要求,北海舰队某作战支援舰支队接收移动式救生钟这一新装备后,就及时提出了加大训练力度、使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的工作思路。然而,救生钟的使用由于受海况、海水流速和水下能见度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难度很大。此前,在世界海底救生史上,只有过一次实际使用移动式救生钟成功援救艇员脱险的实例。
救生钟援救分干救和湿救两种形式。干救即救生钟与潜艇救生平台的升降口相对接,艇员无须暴露于海水而直接进入救生钟;湿救即是将救生钟停泊于失事潜艇上方,艇员着潜水装减压脱险出艇后,沿导索进入救生钟内。本次演练采用的是干救救援法。
由于实际使用救生钟,所有参演官兵先前进行了多次作业布场和现场对接训练,但此时此刻,他们知道风险依然存在。救生船上,医护人员分别在高压氧舱、担架、船潜水梯入口等处就位待命,航空兵舰载直升机的驾驶员们也早早进入驾驶室,作好随时进行救助的准备。
3名救生钟操纵员依次进入救生钟,开始检查气密性、关闭上圆门、脱离啮合器……一系列精心的准备工作结束后,救生钟在巨型船吊和甲板绞车的牵引下,缓缓潜入海中,与失事潜艇进行对接。
救生钟对海况、海流和能见度等要求非常高。在整个营救过程中,救生钟与潜艇对接是难度系数最大的一个关键环节,一旦对接不上,救援即宣告失败!
1分钟、5分钟、10分钟……甲板上等待的人们个个屏住呼吸,双眼紧紧地盯住颤动的导缆,焦急地等待救生钟对接的消息。救生钟内传回消息:救生钟与潜艇对接成功!紧接着,救援人员采用电话和敲击信号的方式与失事潜艇内进行联系,并将部分“遇险”艇员救至救生钟内。
海上总指挥通过监视系统,看到“遇险”艇员出现在救生钟内时,立即抓起电话。
“我已经看见你了。你现在感觉怎样?”
“谢谢首长,我现在感觉挺好!”
“你是第一个被救入救生钟的艇员,希望你沉着冷静,安全归来!”
通话结束后,指挥员迅速下达“起吊救生钟”的命令。甲板上,吊车与对口绞车同时收放缆绳。救生钟压载水舱又开始注水,直到将其恢复到负浮力后,才慢慢上浮。
“出水了,出水了!”当救生钟安全浮出水面时,甲板上一片欢呼雀跃。安全获救的潜艇艇员刚从救生钟迈上甲板,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向一直关注脱险救生的随船出海的首长逐一报告:“没有任何问题,感觉很好!”
随后,3枚绿色信号弹升上海空。演练圆满结束!
(来源:中国国防报;文/索德胜 张建 李德;图/李德张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