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动观察
地区
中部六省(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现象
在经历了多年争论、预热之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四个中部的城市群,日前“入围”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这些“次区域”进入了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视野。
“崛起”与“隆起”
四大城市群地位的升格,既可以看作中部崛起战略从理论层面走向实践层面的一个重大标志性事件,也暗示着中部崛起战略一开始便有了“后发优势”
分属于湖北、河南、湖南和安徽的4个城市群成为“国”字号,多少出乎人的意料。
在国内,此前获得国家宏观层面认同和规划的区域经济,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经济圈、泛珠三角地区,以及成渝经济圈,均为跨省(市)区的“大块头”,在中国经济版图中举足轻重。而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均属于一个省内的“次区域”。“次区域”直接进入宏观视野,表达的是什么信号?
意外还表现在另一层面。
在中央作出“中部崛起战略”的两年里,很多人把视线和话题集中在一个问题:作为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中的“最后一个板块”,中部6省究竟可以获得哪些优惠政策?两年中,那种“特区式”、“引爆式”的优惠政策,在多少中部人的翘首相望中,始终没有出现,而现在,4城市群却获得“高礼遇”,这着棋于全局,又是何意?
“四大城市群地位的升格,既可以看作中部崛起战略从理论层面走向实践层面的一个重大标志性事件,也暗示着中部崛起战略一开始便有了‘后发优势’,寻找着一条符合自己特色的区域崛起路径。”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魏后凯博士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从中央作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伊始,一场打造中部“引擎”的战役旋即拉开。但中部“引擎”究竟是什么?是希望获得中央的政策支持,再设一个“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抑或“天津滨海新区”,还是等待着诸如“深港一体化”设想、洋山深水港战略布局抑或像空客320这样带动力强的国家级项目落户?以中部地区历史条件、资源禀赋以及全国性战略分工,这样的可能性也许并不大。
然而,中部崛起却面临着后发优势。
20世纪末开始,在各国、各地区角逐竞争力时,一个现象尤为突出:以城市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单个城市竞争力被区域整体竞争力所替代。
有意思的是,面对“中部崛起”这个难得的发展契机,中部6省纷纷提出各自的发展战略,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区域战略:湖北要打造“武汉城市圈”争当中部崛起的“支点”,湖南加快长株潭城市一体化建设,河南“中原城市群”欲撑起崛起的脊梁,安徽东向谋势,江西对接“长珠闽”,山西靠拢“环渤海”。
这种战略选择吻合中部特质。经过20多年开发和调整,中部地区经济布局基本形成“中心群带”的发展战略格局和模式。南部和北部虽然有京广经济带联结,却分属不同的经济区域,分受不同沿海经济中心的吸引,“多中心发展之路”由此清晰。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特别应鼓励优势城市群爆发式发展,形成中部地区超级中心城市或强大的经济核心,以带动并加速中部崛起。
这样看来,中央关于中部崛起战略10号文件对4个城市群的重视,不仅仅只是对各省战略决策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在鼓励、引导、支持着这一路径。
中部崛起,从城市群的隆起始。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