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21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今天载文指出,当下的大陆正在有计划地重整古迹,保护传统文化,以弥补过去的失误;而在台湾,政治的口水却淹没了所有议题,曾引以为荣的文化感正在渐渐蒸发。
为了去一位台商的饭局,走进了北京东四十条附近的一个大院,饭馆就在这个大院里头。一进大院往左、右两旁一看,就看到了一个个和一般中国古式建筑物不太一样的房子,打听之下,这是明清时期的皇家粮仓,据说改革开放之前还是北京人凭粮票、油票领取生活必需品的所在;之后,皇家粮仓好像就在人间蒸发,没再听人提起过。现在把粮仓整理出来,部分还原粮仓原貌,部分则开起了各国不同情调的餐厅。既拼文化,也拼经济。
历经几十年的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大陆许多古迹已消失在历史视线中。就光是以北京最为著名的城门、牌楼来说,一九四九年之后,朝阳门、建国门、地安门、广渠门等一个接着一个的遭到拆除。西单地名来源的“西单牌楼”也早已不见;同样的,现在在东单也看不到“东单牌楼”了。那段时间拆除古迹可真是“如火如荼”。中国传统文化就在打倒孔家店、破四旧、城市建设行动中式微,硬体破坏了许多,软体遭到毁损的程度也令人浩叹。
几年前一位五十多岁的北京朋友到台湾停留了一段时间,之后在北京重逢时他告诉我,“台湾比北京还中国!”我纳闷的问他,“就算拆了很多,可是北京的古迹还是不少,元朝城墙、长城、前门、雍和宫、天坛、世界最早天文台之一的明代古观象台,保存得也还算不错,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古迹,台湾可都没有呢!”
“台湾是比较没有这些古迹,但台湾人搭捷运、公车都自动排队,对人说话都客客气气,请、谢谢、对不起、不好意思老挂在嘴边,公共场所讲电话不会大声嚷嚷,甚至还会捂着嘴讲,这些可都比北京人好多了!”这位朋友说出了对文化保存深一层的意思。
但是,前两天跟这位朋友再度聚会,一聊起皇家粮仓,他倒也称许这些让古迹重新面对世人的做法。
早几年北京市为了城区建设大片大片的拆除老胡同,但拆到曹雪芹故居就碰到了保留好还是拆除好的争论,这是在过去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再放眼望去,故宫太和殿及金銮宝殿、天坛祈年殿、颐和园等,都在逐一整建修复,陆续都将以崭新原貌站在千百年来坚守的土地上。
文章说,不光只是北京,在赣南、闽西、粤东,我们还看到代表客家文化的围楼完整保存着,且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大陆,孔子研究重新成为显学,并且在全球赠送孔子塑像,光是山东送到全世界各地的孔子像就多到难以数计,而这项活动的目的则是唤回儒家文化。稀有的水书、东巴文,都在准备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工程”。
不管是为了拼文化,还是拼经济,至少,他们正在弥补过去的错误,追回过去所失去的。回头看看台湾,连“罄竹难书”(陈水扁曾用形容罪行累累的成语“罄竹难书”赞扬岛内义工的善行,受到舆论批评)、音容“苑”在(台湾教育主管杜正胜曾送出一份挽额,将音容“宛”在写成了音容“苑”在)等错误都还可以硬拗,明显缺乏面对真实的勇气。
在台湾政治氛围之下,不只是政治人物谈政治,市井小民聊起政治也能侃侃而谈。这些或许都未必是坏事,只是当政治的口水淹没了所有的其他,那就是一种停滞了。余秋雨感叹,“台湾社会的视线开始转移,和文化人在一起谈的都是政治话题,文化显得不重要了,甚至成了政治的工具。”令他眼睛为之一亮的台湾文化“正渐渐消失”。只是,余秋雨的感叹,在台湾感动了几个人呢?(彭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