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片·论坛|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新闻浮世绘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六岁小童叫骂城管令人痛切异常

2006年08月17日 16:03

  因为无照商贩崔英杰刺死北京城管海淀分队副队长李志强事件,游商与城管的关系再次被提起关注。而我感到了一种真实的痛切,则是源于8月15日《中国青年报》一则报道中这样一个极为细小的描述:

  “‘城管来了!’3岁的李浩一颠一颠地跑过来用稚气的河南口音大喊。王利锁夫妇马上起身,把玉米和炉子往三轮车上搬。

  “‘城管……’6岁的王宏宽突然指着城管的车大骂了一句。妈妈被儿子的行为惊呆了,反应了几秒钟,她抄起一根木棍,狠狠打在最疼爱的小儿子身上。6岁的王宏宽和3岁的李浩并不理解城管到底是怎样一些人,但是父母对城管的躲避,令他们感觉到城管是自己的敌人。”

  让人很难面对的一个事实是,对于6岁的王宏宽和3岁的李浩,或者更多的王宏宽与李浩来说,他们童年的这段经历,到底会在他们心里播下了一粒怎样的种子,并将延续怎样的悲情。无论如何,一个3岁小童的望风而呼,一个6岁小童的顿足而骂,这样真切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进而锐化并断裂成为一个令人疼痛的符号。

  我突然在想一个问题,6岁的王宏宽和3岁的李浩,会如何去看待因公殉职的城管李志强之死?当然,还有近30万仍然游荡于北京的商贩群体,他们又将如何去看待因公殉职的李志强之死?有没有这样一个可能,在无照商贩刺死城管事件中,我们会面临着两种不同的评价以及话语的体系?

  李志强已被追认为烈士,在吊唁会现场,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向李志强的遗像鞠躬致哀,1200多名各界人士前来吊唁。刺杀李志强的人,也将受到应有惩罚。但是,谁又能保证,类似的事件不再发生?

  我不去猜测前来吊唁李志强的各界人士中,是否有那些游商。而我之不能不更加深痛于李志强的死,在于一个执法者以生命为代价的付出,也许仍没有换来他的执法服务对象的“良心发现”,也许仍不能丝毫改变“一个六龄童的顿足而骂”的后果。“一个令人悲哀的事实是,就在李志强牺牲的科贸电子城下,第二天又有新的小贩占据了崔英杰的位置。”

  在城管执法方式与手段不断改进的情形下,要反思的必然是城市治理的理念。对于治理而言,它从来就不是一种单一的、平面的行为,同时也从来就不是一种可以罔顾现实的行为。这也就是意味着,有必要从城乡二元、人员流动的现实背景下,来看待市容市貌的问题;更有必要从民生之重、生存之本诸方面,来看待游商现象。那么,治理的思路,就必须从仅仅对城市形象及市民需求的关注,转移到对于乱设摊点所喻示的民生诉求上来。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游商刺杀城管之类的悲剧,才有可能不再上演。

  城市治理必须践行先疏后堵、先做好服务再行使强制的办法。不让乱设摊点,那么请给他们一个摊位;费用过高,那么请先降低一部分费用……这样一来,真会有那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与不断升级的冲突吗?

  简单的强制手段,解决不了所有问题。遇害于商贩刀下的城管,李志强不是第一个。在城管与商贩之间,城市与生计之间,治理与被治理之间,难道注定是这样敌对的、冰火难容的存在吗?如果,一个李志强之死还不足够,那么,就让我们用6岁的王宏宽和3岁的李浩两个孩童的眼睛,来观望一下未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杨耕身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