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开展了一项由8777人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8月14日《中国青年报》)。
本来,全部人口中的大学生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业,那么,作为当事人和直接受益者的大学生为何有逾三分之一者“后悔上大学”呢?这暴露出了什么问题呢?非常值得探讨和反思。
笔者认为,34.7%的受访大学生后悔上大学,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反映出一些领域的问题已经到了亟待解决的时候了。
第一个信号,就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考核引导出现了较大偏差,已经不适应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要。“后悔上大学”者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他们不满专业不专、公共课要求太多,抱怨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竟占了一大半。有人对上海交大和清华大学两校大四年级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进行调查显示,2/3的学生对大学前三年的课程“不满意”,觉得“没什么收获”。即使对于专业课,教育专家也认为,现在大学开设的很多课程,都不是学生想学的专业知识,而是硬性规定。
第二个信号,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存在严重的“投入产出比”不合理现象。一方面,高校扩招迅速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极大地提高了国民整体教育水平,但在短时间内却给学生就业带来极大挑战和困难,即使大学毕业生不断降低期望值,甚至干脆放下架子谋求“零工资就业”,每年仍有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不断看涨的大学收费,在考验公众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时,进一步加剧了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畸形,强化了学生们的后悔情感。高等教育的高投入低产出隐含着巨大的发展危机。
第三个信号,是在大学生中仍然普遍存在过高的期望值,抱有不切实际的就业幻想,缺乏对形势的清醒估计和脚踏实地的思想作风。同日《中国青年报》还有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返乡工作给大学生带来明显挫败感,返乡并不是大学生真实意愿和自愿选择,而是迫不得已。因此,返乡工作的毕业生中,有51%的人认为,返乡工作是因为没能在大城市找到满意工作,仅有22%的受访者反对“返乡工作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51%的人不建议师弟们毕业返乡。这样的选择意愿和期望值明显与国家和社会需要不相符。这既是“后悔上大学”的深层思想基础,也是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衡的重要原因。
“后悔上大学”既有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也有教育管理决策部门的问题,还有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多方面的问题共同催生了一个结果。在笔者看来,要使大学生不后悔上大学,相关各方面必须同步调整才能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后悔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后悔接受高等教育,而是后悔接受了不满意的高等教育。
(来源:检察日报,作者: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