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解释有其道理。几天的采访中,记者的确体会到,演习已经成为美军日常训练的一部分。但连演习开始时间也不告知观摩团,这样的做法也折射出美方在开放的同时也有所保留的态度。
针对美方没有邀请观摩团到现场观看实地演习,来自其他国家的一些观察员抱怨说,“演习还没开始我们就走了”。也有其他国家的媒体记者把这次访问称为“照相之旅”,认为参观的实质性内容并不多。
但这毕竟是一次很好的双边和多边交流机会。记者认为,演习以双边邀请开始,以多边交流结束。特别是在最后一天晚上的招待会上,来自不同国家的代表热烈交谈,交换对这次演习、他国军事、世界热点等各方面的见解。中美军官甚至谈到了男女平等问题,中韩代表则谈论到了《大长今》。各国代表纷纷互留联系方式,到招待会结束也不愿散去。
关岛三日
6月17日:美丽关岛和航母文化
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这大概是对孤独无助状态的最佳形容。
然而,当你登上航空母舰就会发现,这样的比喻并不适用于所有语境。站在长333米、宽41米的“里根”号上脚踏甲板、面朝大海,感受雪白和浅灰色的云朵在蓝得透亮的天上移动,航母之大了然于心,心胸也随之开阔起来。偶有乌云飘来,甲板上一时“东边下雨西边晴”。
我们是昨天晚上11时到达关岛的。如同从机场到酒店的一路所见,即使在如此远离本土的地方,这仍然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城市。来不及欣赏关岛曲折的海岸线、金黄色柔软的沙滩和穿着比基尼四处溜达的美女游客,今天一大早,观摩团就登上大巴前往安德森空军基地。站在B-2飞机的巨大阴影下观看了这种传说中早已部署至基地的隐形战略轰炸机后,我们和澳大利亚观摩团乘C-2运输机来到了位于附近海域的航母。无论对于首次应邀观摩美军演习的中国军人,还是对于来自其他国家的观察员来说,这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更何况,我们登上的是美军最大、最新的“里根”号核动力航母。
从前在书本上读到的一切真真切切地呈现在眼前,兴奋不已的我,夜里两点才入睡。而此时,打开能收到25个频道节目的电视机,看到甲板上仍一片忙碌,被美军称作“驴子”的拖车正拉着舰载飞机或进入机库电梯、或调整停泊位置。
航母上有十多个贵宾房间。贵宾房的待遇,包括一张上下铺床、两个银灰色的写字台、一个洗漱台以及一张能够进入“贵宾洗手间”的房卡。大大小小的白色管道和电线在房顶交错穿插,舰上的电流声、机器声、水声隐约可闻。洗漱台一侧放置的纸巾,全是黄色或黑色的再生纸。
我的房间名叫Shining City(光辉之城),这是美国前总统里根用来唤起民众“美国理念”的比喻。而观摩团其他成员的房间名称,有Liberty(自由)、Democracy(民主)、Republic(共和),等等。美国人的价值观,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想起了白天参观的飞机中队指挥室。设施简单的房间四周,贴着中队成员家人的照片,让严肃的指挥地点多了分温馨。每个舰载机飞行中队,都有自己的绰号,“舰队之拳”,“红公鸡”,或“刺激”,作为中队象征物的符号,或绣在飞行员胸前,或挂在房间里。在一个F-18飞行中队的指挥室中央,甚至高悬着一双巨大的靴子。是的,那也是中队的标志。
或许,美国军人就是以这种轻松的方式凝聚着荣誉感和责任感——无论何种形式的文化,本来就是军事的一部分,而文化的确无处不在。
6月18日:极限体验和杨利伟纪录
“玩的就是心跳”,这样的冒险理念向来与我的生活相去甚远。未曾想到,这次航母之旅,我也经历了一把极限体验。
舰载机与陆基飞机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其起降。美军飞机从航母上起飞时,并不是“飞”出去,而是被一个类似于大力弹簧的弹射器“弹”出去的。分布在舰首和中部的4个弹射器,每15秒能发射一架飞机。弹射器能让飞机在3秒钟内从0加速到时速128英里。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里根”号航母战斗群司令麦克·米勒给我们打了个比方:航母竖起来的高度相当于帝国大厦,而一个弹射器每弹一次,能把大厦向上弹起6英寸。
对于即将进行这样一个刺激动作,既兴奋又害怕。穿上肥大且显然很久没有清洗过的救生衣,戴上厚厚的耳塞,我把自己捆绑到了飞机的座椅上。
深呼吸,深呼吸。巨大的轰鸣声中,坐在我旁边的澳大利亚军人几乎是咆哮着鼓励我说,他是第二次经历弹射了,“并不可怕!”倒计时开始,4、3、2、1,坐在机尾的女机组人员一挥手,我们立即俯下身子、双手抱头。3秒钟,真的只有短短的3秒钟,那是一种极限和边缘的体验,当身体感觉似乎快要被加速度拉得变形、快要挣脱安全带的束缚时,飞机突然间平稳了下来。上飞机前的惴惴不安、弹射过程中的崩溃情绪,此刻全部化作了“还想再来一次”的精彩。我想起了“里根”号航母战斗群航空联队指挥官向我描述他眼中的弹射起飞,“很有趣,很让人兴奋,就像到迪斯尼乐园一样!”
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张由航母舰长签名、证明经历了“阻拦降落”和“弹射起飞”的证明书。
同行团员告诉我,弹射那一刻的加速度过载是6个G,而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发射升空时的过载为5个G。
真的吗?有机会一定要告诉杨利伟,在遥远的关岛,经历了一次勇敢者游戏的我,打破了他的纪录。
6月19日:有限观摩与无限沟通
匆匆而来,匆匆而别。明天凌晨就要离开关岛,不甘也不舍,因为根据美军太平洋总部原先发布的演习计划,演习今天才刚刚开始。
美军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外军观摩团现场观看演练,这个简单的道理直到今天我们才完全领悟。“演习开始了吗?”没有人告诉观摩团,第一天见面时承诺给记者“独家新闻”的美军新闻官也遍寻不见。难道是沟通出了问题?对于自己的语言能力,我从未如此不自信过。
直到下午才从美军一位海军上校处证实,演习在昨天已经开始了。这个消息让所有记者都很沮丧,毕竟,没有在第一时间发出“演习开始”的消息,等于此次报道失败了一半。“这简直就是一次照相之旅!”一位记者抱怨说。作为俄罗斯惟一观摩成员的两位电视记者也是一脸的无奈:“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不知常常指责外军“不透明”的美军,是否也思考过自己的“透明度”问题?
或许,是否到现场观看演习,是否把三艘航母并行大洋、上百架战机翱翔蓝天的宏大场面摄入镜头,已经不重要了。中国军人来到这里的第一天起,从会议室到餐桌的任何一个地方的热烈交谈本身,已经是最大的收获。
正如“里根”号航母战斗群司令麦克·米勒少将所言:“两国相处的最好办法就是对话。这次访问就是对话的一部分,它对于我们舰上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经历。”
对话,才能互相理解和信任,这大概正是中国军人此次关岛沟通之旅的意义所在。
记者看法
美军 演习就是训练
美方没有对演习的背景和意义问题等作出更多的解释。作为中国赴美军事演习观摩团的一员近距离观察这次军演,记者认为,美军举行这次演习的目的在于四个方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