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深,1940年出生于日本,1973年出任新光贸易株式会社社长,现为耀盛号、孙悟空、珠江饭店、珠江实业等企业的社长。主要从事中华料理及中国食品的进出口贸易。曾担任横滨华侨总会副会长、会长。2005年6月当选日本华侨华人联合总会会长。
中华街的渊源
曾德深走在横滨中华街上,总能碰到熟悉的人,他总是含笑不时与店主、店员或者“老街坊”互致问候。5月30日,记者随曾先生漫步中华街,众所周知,这条街孕育了众多东瀛“华”字招牌的企业,留下了日本华侨的奋斗足迹。横滨中华街历史悠久,始创于1859年,当时横滨开港后,就有中国人随着美英等国家的船只来到这里,并扎根落户。
走到一家装饰古色古香的中华食品店里,曾先生指着墙上高挂的一张放大的老照片说:“这是我的父母的照片,他们当年在中华街的留影。”曾德深祖籍广东清远县,他的父亲1911年15岁时来到日本,他就出生在日本。许多像曾德深的父亲那样的老一代华侨当年亲身参与到日本的各项建设中,横滨中华街即是他们开拓自己生存空间、艰苦创业的实证。只是,当年简陋的中华街如今已经不复存在,数十年来,中华街总在不断成长,它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老华侨靠“三把刀”(菜刀、剪刀和剃刀)在中华街打下了江山,如今,新华侨携新事业加入其中,为传承中华街的传统与文化添砖加瓦。
老华侨的传统与“苦恼”
在日华侨、华人按时代划大致可分为新、老两部分。老华侨、华人由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主要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赴日者及其后代构成。新华侨、华人,由1972年以后,主要是由中国改革开放后,通过与日本人国际结婚、留学、就学以及以日本残留中国战争孤儿眷属等身份,从中国大陆赴日并在日本定居者构成。
在采访中,记者就新老华侨的特点以及优势问题向曾先生讨教。曾先生说:目前在日华人已经超过60万人,其中90%是新华侨,留学生将近8万人。二战后日本华人、华侨的总数约为4.5万左右,这个数字基本维持到1972年,中日两国建交以后,来日的中国人逐渐增多。说起老华侨,他们当年白手起家,艰苦奋斗,为生活而打拼,但可贵的是当时的华侨们总是互帮互助。举个例子,横滨山手中华学校就是靠华侨自己的力量建起来的,大家都觉得子女的教育很重要,所以齐心协力办中华学校。1923年关东大地震,校舍被毁,但华侨们自己掏腰包,很快就重建了新校舍。1945年,由于中日之间的战争,学校被破坏,但第二年华侨们又凑钱建起来。老华侨们很团结,互相之间来往频繁。老华侨思乡、爱国之情特别强烈,有强烈的民族感情。自力更生的意识很强烈,就算是一穷二白,也不乐意向日本政府要补助。
曾先生说了件有意思的事情:中华街的一些老华侨经营餐饮业,几十年来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可谓家大业大,老华侨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可是儿子们可不这么想,他们更热衷于金融、医学、法律等,父亲开餐馆,儿子却开诊所等。所以老华侨为自己的事业后继无人而苦恼。
记者问曾先生本人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他笑称:老华侨们确实心情比较复杂,一方面为子女的成材而高兴,另一方面却有难言的寂寞……不管怎样,世事沧桑从容对,我们为新华侨的成长而高兴。
新华侨应更多地关心公益事业
曾先生对新华侨的优势津津乐道:新华侨知识层次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超过了老华侨。他们与国内的联系也相对比老华侨多些。新华侨以知识分子群体为多,他们活跃在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IT、文化、教育等领域,做出了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从事经济工作的新华侨,了解日本市场也了解国内市场,他们在日本学成并有了经济基础之后,转而投资中国,成绩不俗,这是很明智的抉择。
同时曾先生对新华侨也有一些建言:希望新华侨在打好事业基础的同时,更多地关心公益事业。比如华文教育问题,现在日本全国只有五所华文学校,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新华侨要学习老华侨当年热心办学的精神,为华人子女的教育问题尽更多的力。相信新华侨有这种能力,新华侨应该很好地团结起来,合心合力,为华人社会办更多的实事。
曾先生意味深长地说:赚钱很难,花钱也是很难的。赚来的钱总是要花出去的,但要用得有意义,热心公益事业也是一个方面。
曾先生还谈到,不论何时何地,华人的团结都是很重要的。老华侨、新华侨群体自身要团结。同时新老华侨要加强联系、互相配合。记者问到,连接新老华侨的纽带或者说共同利益又是什么呢?曾先生说,新老华侨可以携起手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维护在日华人的权益、共同关心华人子女教育问题、为中日友好尽力、为祖国和平统一呼吁等。
明年世界华商大会即将在日本的神户召开,这对日本的华人企业以及在日华人来说是个怎样的机会?曾先生认为,华商大会只有几天的时间,就像一个节目,短时间内就要落幕的,不能只指望从这次大会上自己得到什么好处,我们应把华商大会当作是一次播种的机会,收获可能要到几年后。在日华人都是东道主,我们要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华商在日本开开心心地参加这个“节目”,而不是想着自己利用这个机会捞一把。这对我们来说是增进与世界各地华商友谊、增进中日经济界友谊的机会。
最后我们的话题还是回到中华街,曾先生说,中华街也是在日华人形象的代表,华人企业占了70%。但是现在有一些人是抱着急功近利、利用中华街的心理而来的,想赚了钱就跑,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有这种心态。举个小例子,比如,为卖栗子抢客人,追着客人要人家买。结果反而把客人吓跑了。中华街是个品牌,品牌是要靠大家一起精心培植的。
走过中华街,每每仰望以风水思想为指针建造的门和牌楼,心中感慨万千。走着走着,曾先生不时告诉记者,这石板路的石头是从福建运来的,这石碑来自西安……曾先生还特意领记者参观了关帝庙和今年3月刚建成的妈祖庙,据说不久这里将举行一个纪念妈祖的传统文化活动,日本的电视台将给予现场直播。关帝护佑商业繁荣,妈祖保佑出入平安——这是中华街上传统中国文化的印证——中华街正不断烙上越来越多新的中国印。这是值得日本新老华侨欣慰与自豪的事。
曾先生的一席谈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信心,新华侨不仅要秉承传统和过去,立足日本,心怀故土,新华侨还得放眼长空向未来。 (供稿《日本新华侨报》;记者 黄文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