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茂名六月十日电 题:高州木偶戏名扬海内外
中新社记者 梁盛 叶裕辉
在文化古郡粤西高州城乡,长年累月活跃着二百余大中小木偶戏班,高州木偶戏以其独特古朴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吸引了四邻八乡的木偶戏迷前来一睹为快,每每盛况空前。高州木偶戏班的足迹除遍布广东粤语方言区外,还应邀前往香港、澳门及海外演出,广受欢迎。
提起高州木偶戏,要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木偶戏老艺人郑寿军说,木偶戏,民间称“傀戏”、“傀仔戏”, 是由明朝万历年间从福建传入的布袋戏发展起来的,广泛流传于高州的村村寨寨。
木偶戏按人数多少可分为大中小班,十人以上的为大班,几人的为中班,一人的为小班,其中小班一人演一台戏,舞、唱、念、敲、打全都是“一脚踢”,样样皆能。
演出时,艺人舞弄木偶并以本地方言说唱,剧目古装现代兼而有之,其表演通俗易懂、亦庄亦谐、独特新颖,令人叹为观止。
据高州府清道光县志载:“尺布蒙头号女巫,摇铃挝鼓唱偶于”、“元宵节期,觐光者于门外沙洲搭棚弄傀,以润饰太平” 。“唱偶”指的是木偶腔,“弄傀”则直接就是演木偶戏。至今,高州“年例”(即社日)还保留这一传统。每年农历正月、二月间的“年例”期,各地都要上演木偶戏,村落间锣鼓声不绝于耳,十分热闹。
新中国成立后,高州木偶戏引起政府的重视。茂名县(即今高州)于一九五四年成立了木偶戏剧团,组织木偶戏老艺人整理传统剧目,并开展拜师授徒,培养木偶戏新人。一九五七年十月,老艺人吴德文赴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汇演,演出《白蛇传》获优秀奖,使高州木偶戏获得较大发展,文化部门还设有专人管理木偶戏演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州木偶戏进入了鼎盛时期,木偶戏班发展到两千多班,年演出一万多场,成为广东演出单位中演出剧种最多的文艺团体,盛极一时。日本、德国木偶戏剧家先后来到高州观摩、交流木偶戏艺术,香港海燕唱片公司专程到高州录制木偶剧团演出的《芙蓉仙子》、《猪八戒招亲》两剧的录音,在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发行,木偶戏艺人梁东兴还应德国有关部门邀请,远赴德国慕尼黑、不来梅等市演出。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高州木偶戏独领风骚的辉煌已一去不复返,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为了传承这一艺术精品,高州文化部门整合优势资源,木偶戏班由全盛时期的二千多班精编为二百多班,加大扶持和指导的力度,确定“木偶真人化”的发展目标,多渠道开辟演出市场,让高州木偶戏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重放异彩。
一九九七年,高州被命名为广东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二00三年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今年,高州木偶戏更被定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
“锣鼓咚咚响,鬼仔闪闪亮,台下人头涌,陶醉一大片”。每逢传统节日或农闲时节,正是高州木偶戏粉墨登场之时。民众扶老携幼潮水般涌向戏场,欣赏着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木偶戏,这已成为当地城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