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海口六月十日电 题:述评:谨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重视”
作者 黄英剑
随着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布,目前各地又掀起了一股“遗产热”,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异常空前”。笔者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应谨防“过度重视”。
说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人们往往会想到“拯救”一词。确实,许多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项目,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被逐渐遗忘,面临消失的危险境地。我们有责任予以重视和保护。
然而,不少地方政府如今之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往往看重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价值”,而并非一心一意本着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角度出发。
例如日前公布三个与端午节民俗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湖北省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南省汨罗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苏州市“苏州端午习俗”。但是平等共享端午节,在市场经济中并不能够实现,于是出现了对正宗端午节的争夺,苏州率先举行公祭伍子胥的大典。
再如广东的凉茶,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立刻就有代表着企业利益的政府官员出面“背书”,称凉茶市场将由十九家企业垄断经营,而遍布大街小巷的凉茶店,则面临着被清洗的局面。
更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用的却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套路。尤其是一些地方传统特色舞蹈与歌曲,有被过度开发其商业价值之嫌。只要有利用的价值,不论档次,标准好坏、规范与否,都可任其泛滥,以致在各种商业宣传活动中慢慢变质、变味。这与其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不如说是一种破坏。
崖州民歌、儋州调声、黎族打柴舞、临高人偶戏等等,作为海南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信不仅绝大多数海南老百姓熟悉它们,众多外来游客也知一二。这得益于海南是个旅游大省,各种与旅游相关的宣传节庆活动较多,因此,这些传统歌曲、舞蹈戏剧之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容易被派上用场,以此彰显海南地方的风土人情。
然而事实上,“喜欢的人多,懂的人少之又少”,如今,在当地真正会歌唱、会表演的百姓也难找了。这说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真正根植于人们生活当中。慢慢脱离培育的土壤,非物质文化遗产表面繁华,实质存在着传承与保护的隐忧。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要让文化遗产真正有一个存在和发展的土壤,而非强加“利用”,应当避免把“利用”当成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