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六月五日电 (记者 曾嘉 黄少华)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顾莹华五日在此间举行的一场论坛上表示,台商在中国大陆以及世界其他区域发展已达到一定规模,未来不论是以产业发展或企业经营的角度看,建立自有品牌才可使永续经营的机会增加。
“台美产业科技高峰论坛”在台北市圆山大饭店举行,岛内经济领域的产、官、学界人士为台湾产业科技发展建言献策,顾莹华在论坛中就台湾电子业厂商全球布局概况及策略进行发言。
论及台湾电子厂商在大陆的投资和布局,顾莹华表示,大陆基于语言、文化及成本的优势吸引许多台湾电子厂前往,台商并快速建立非常完整的供应链,吸引更多台商。根据台湾“经济部投审会”的统计,台湾电子电器制造业对大陆的投资最多,累计一九九五至二〇〇五年投资金额达一百五十七亿七千一百七十四万美元,占该行业累计对岛外投资金额的三分之二以上。
除了通常以降低生产成本为考虑选择在大陆建厂,顾莹华指出,随着生产的外移,台商目前也渐渐将部分的研发工作移往大陆。而随着大陆生产能量的提升,台商在大陆设立研发单位的企业愈来愈多,且研发的层次也逐渐提高。
在销售布局方面,顾莹华表示,除了台湾市场之外,台湾品牌厂大都不会忽视大陆市场的潜力与机会,更有许多台湾企业将大陆市场视为home market(本土市场),希望藉由大陆市场的攻占,提升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台商觉得大陆与台湾在文化、语言、生活习惯均相近,至少相对欧、美、日,在大陆销售会比较容易。
但她同时指出这种文化、民族的特质在电子产业并不一定有多少优势。她说,对于例如康师傅、旺旺、自然美等企业品牌,其产品进入大陆市场早,占得市场先机,并且这些产品偏向东方或中国色彩,台商较容易掌握到消费者习性与偏好,因此容易成功。而电子产品的这种优势并不明显,相对于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欧、美、日大厂,台资企业不仅实力稍逊,知名度也不如前者,而且进入大陆市场较晚,想要拓展这一潜力市场需要转换思路。
顾莹华表示,台湾电子业在大陆的投资以生产为主要考虑,因此台资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雇佣的员工也不断增加,但这种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的营运模式,终究会达到极限,厂商的利益会愈来愈薄,尤其是一些无法挤进一线大厂的企业,生存会更为艰难,必须思考转型。
她指出,台资企业发展至今已具备相当的技术及生产力,应有能力往“品牌行销”发展。因为发展自有品牌,企业永续经营的机会才会增加。代工永远是替别人做嫁,永远无法掌握主控权,同时也随时存在被别人取代的隐忧。
顾莹华认为,在过去代工利润尚可的时候,企业或许不觉得转型有那么必要。但是走到目前,有些企业也深刻体认到品牌的重要,尤其是现在已有一些台资企业发展品牌的成功案例,这有很大鼓励作用。近年来不少台资企业已经投入品牌经营,重视品牌行销议题,而且品牌厂商的全球布局策略也不再局限于生产布局而已,这些企业也重视全球的销售布局,而且非常积极地在新兴市场布局,以便占得市场先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