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印度加尔各答“塔坝中国城”(组图)

2006年06月05日 14:58

  加尔各答塔坝中国城给我的印象,和我去过的世界其他城市的中国城无法相比。那里没有日本横滨中华街繁华热闹的街市,没有纽约唐人街高高耸立的中国名人铜像,没有芝加哥中国城高大亮丽的牌楼,只是在距离塔坝社区入口处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用中文、英文、印地语和孟加拉语四种文字写成的“塔霸中国城”(原文如此)的路标,那是去年9月华人社团经当地有关部门同意刚刚竖起来的。

  进入社区,迎面而来的,是马路两旁低矮的房屋和店铺。这里街道狭窄,路面年久失修。不时有印人拉着满装兰灰色生牛皮的排子车缓缓而过。路上见到的印人多,华人少,连贩卖东西的小贩也几乎是清一色的印度人,只有不时映入眼帘的“热锅餐厅”、“永生皮厂”、“北京饭店”等中文招牌,才使你真正意识到,这就是加尔各答塔坝中国城。

  皮革之乡塔坝——几代华人华侨艰苦创业的结晶

  塔坝中国城表面虽然破旧,但是却蕴藏着勃勃生机。它位于西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市东郊,是印度最大的华人华侨聚居区,也是华人华侨社团最为集中的地方。加城华人华侨目前约有三四千人。除在城里的中国街、鞋街、孙逸仙路散居着一些外,其余大部分居住在塔坝社区,其中广东梅县客家人占90%以上,绝大多数从事皮革和餐饮业。社区拥有一所华文学校和一家华文小报,中华食街初见规模。它的面积只有约10平方公里,皮革生产却远近闻名,年处理皮革量占全印度五分之一强。

  过去,塔坝是一片沼泽地。相传19世纪初,一位姓熊的广东人来到塔坝开设皮厂,随后大批广东梅县人陆续到这里落脚生根。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塔坝的皮厂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到64家,但都是原始的小本经营工厂。70年代,未经加工的半制成皮革畅销欧洲,塔坝地区的华人华侨皮革厂遂扩大规模,到70年代末期已达200余家。80年代,许多厂家为提高皮革质量,扩大产品竞争力,开始从外国购买各类新式机器,塔坝地区的制革技术由此改进,几近外国先进水平。至90年代中期,社区大大小小的皮革厂已有230多家。

  塔坝中国城皮革业鼎盛时期曾经养育了当地近一万多华人华侨,同时也给西孟加拉邦的印度人创造了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

  面临重大抉择的塔坝皮革业

  近年来,塔坝的皮革业主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皮革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硫化纳等多种化工原料,它产生的污水污染环境,损害人体健康。90年代中期,当地政府因塔坝皮革生产造成的严重污染,要求各皮厂治理,并限期搬迁到20公里外的新工业园区。一些小厂因无力治污、搬迁和进行再投资,只能关门歇业。除了迁厂因素外,印度人口众多,就业困难,收入不高,发展受限等因素,也使很多年轻人宁愿到海外学习、创业、求发展,也不愿在家守摊子。现在塔坝地区的华人华侨人口已从过去的近1万人降至1400多人,工厂只剩200来家。搬迁问题是目前华人华侨最关心也是最头痛的问题。

  在由55家皮革厂组成的“环保制革商会”宽敞明亮的会议厅,商会主席叶启炎介绍说,商会是当地华人为政府的皮厂搬迁计划而成立的组织,主旨是向政府及有关部门争取厂家的利益、权力及以后的发展方向。会员多为大、中型皮革厂,具有一定的搬迁实力,目前已有53家在新工业园区建了厂房,但绝大多数尚未开工。他们的资金仍有一定困难,对新工业园区在联合治污、皮厂在新开发区今后的发展前景等方面仍心存疑虑。商会特别希望能得到当地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也希望能联络中国国内的有关企业,求得资金的注入和技术的支持。

  皮革之乡塔坝,现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重新选择,重新组合,重新创业,舍与得碰撞,生与死交织,机会与挑战并存。

   印度中华文化的摇篮——“培梅中学”

  据“华人联合会”秘书长李万诚先生介绍,加尔各答原有等6所中文学校,60年代中印关系恶化后相继关闭,只剩“培梅”一所中文学校。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华人中,凡中文讲得好的,大多毕业于“培梅”。培梅中学,不愧为印度中华文化的摇篮。

  校董吴伟垣先生告诉我们,“培梅”的学生50年代曾达到1000多人。如今,随着印度华人华侨的外流,学生少了,但是大家仍在努力办学。目前除了教学收入和部分董事会成员捐助外,只能在周末靠出租学校大厅供当地华人华侨举办婚宴以及为社团提供活动场所等筹集些资金。她感谢使馆在教材等方面对学校提供的支持。她特别希望学校能得到更多有识之士在资金上的支援,更希望眼光长远的家长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培梅”来读书。

  顽强求生的华文报纸——《印度商报》

  印度原有两份华文报刊《印度日报》和《印度商报》。因资金不足和其他原因,《印度日报》2001年已经停刊了。《印度商报》是1969年由当地华人社团“厂商理事会”出资筹办的,目前日发行量仅200多份。2005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专门向商报赠送了一台电脑。现在这份报纸刊载的新闻已是打印的了,但刊登当地华人华侨婚丧嫁娶信息的版面仍用人工书写,有的喜讯还配有大大的龙凤图案。广告是该报资金的主要来源。在报社简陋的办公室里,80多岁的陈其蕊社长说,由于各种原因,报社资金短缺,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但是他本人还是坚持要把报纸办下去。使祖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使中国和世界的信息得以传播和扩展,使社区的消息得以传达和知晓。

  前景光明的行业——中式餐饮

  塔坝地区的餐馆,十多年前还不到20家,随着一些皮厂的搬迁、关门和歇业,一些人转行干起了餐饮,塔坝地区的餐馆已发展成大大小小35家之多,形成了一条中华食街。

  钟淼祥先生是最早在塔坝开餐馆的广东人之一,也是最早把中央电视台“CCTV4”和国内其他电视频道的节目引进塔坝社区的人之一。虽说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有线电视,但他仍保留着自家餐厅房顶上的那口“锅”(卫星接收电视设备),这是他热爱祖国,引以为豪的见证。

  两次到加城,都在“北京饭店”用过餐。这家餐馆是70多岁高龄的刘国赵先生所开,他是“华人联合会”会长,一直在为华人华侨的利益奔走忙碌,在社团之间做了许多组织和协调工作。同时,称他为加城餐饮业的领头羊,绝对当之无愧。他的餐厅无论是规模还是装潢,在加城都是一流的。

  听说,中华食街已小有名气。不少城里的印度人都开车到塔坝品尝中国美食,尤其遇印度节日,各家餐馆的生意都火得不得了。

  颇具发展潜力的塔坝中国城

  9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取消了对华人华侨的歧视和限制性条款。近年来,中印两国高层领导人的互访,更使两国关系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在印度的华人华侨就像吃了定心丸,能静下心来过日子,安下心来谋发展了。

  随着中印两国经济、文化、旅游等各方面往来不断增加,印度正掀起“汉语热”,各类汉语培训班应运而生。“培梅中学”作为正宗的华文学校,应该可以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目前困难重重的《印度商报》,如果进一步调整办报思路,更新办报理念,丰富报刊内容,订阅的人数将会逐渐增多。皮革厂搬迁到新开发区,大家联手经营,提高产品质量,打下自己的品牌,一定能在世界皮革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众多的餐饮业在塔坝地区形成规模,众多的销售中国特色商品的店铺在塔坝地区形成特色街,加尔各答的中国城一定会像其他国家的中国城一样,名扬海内外。

  100多年前,塔坝华人华侨的先辈们赤手空拳、漂洋过海来到这里谋生存,在一片荒凉的沼泽地上建起了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工厂。如今,只要大家团结一心,转变观念,拓展思路,一个对中印两国、对民族、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有利的新的塔坝中国城一定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来源/中国驻印度使馆刊物《春潮》,作者/江碧,有删节)

 
编辑:张明】
:::相 关 报 道:::
s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打印稿件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