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下旬,中国财富人士最心仪的奢侈品品牌推介会在北京饭店举行,两个月后,国际顶级奢侈品展也将登陆北京。一场奢侈品的盛宴即将开席,今夏的北京也注定会因此增添几分珠光宝气。
一年以前,原本只在摩纳哥等“奢侈国家”举办的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抢滩上海,珠三角的奢侈品展也陆续举行。而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响亮地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张,奢侈品的消费税也相应大增。对于奢侈品的浪潮,欢迎、反对、默许、抵制,各种声音纷至沓来。边缘还是主流?奢侈品消费在中国市场上寻觅自己的定位时引发了诸多思考。
谁是食客?
美国美林公司在去年发布的一份全球财富报告中称,中国是世界上百万富翁总数增长最快的国家。2004年,中国的百万(美元)富翁总数较前一年增长了12%。他们拥有的个人平均金融资产超过41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400万元。而个人金融资产在这一平均值以上的有23.6万人,金融总资产近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已逼近当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这样的市场规模,如此庞大的客户群体,如此强大的购买力,让全球的顶级奢侈品展趋之若鹜。
在去年上海的“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上,7000中国富豪在3天内风卷残云般地买走了超过2亿元人民币的展品。而事实上,这些买家并非中国真正的贵族富豪,也不是真正的大企业家,他们对财富的态度与此相差迥异。从该展会发放的VIP请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光临展会的人群中,胡润百富榜的上榜富豪并不多,而被称作“悍马团”的山西煤炭老板、温州的私募基金及地下钱庄的头头脑脑们、京津江浙的房地产新贵们、珠三角的制造业大亨们才是奢侈品盛宴中的主力食客。
中国并没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贵族,而在新兴的市场经济土壤中迅速暴富的人不计其数。这个人群中流行一种在美国或欧洲都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畸形消费心理,就是那段被无数次演绎过的电影台词:“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400平方米,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谁是歌者?
世界上最贵的跑车、房车、豪华游艇、高档家私、顶级家电、名牌时装、手表、高尔夫球具、豪华别墅、顶级旅游线路……这些都是奢侈品盛宴上的“佳肴”。
售价近200万元人民币的玛莎拉蒂跑车令普通消费者望洋兴叹,在奢侈品展中,它也只能算是低端车型。来自荷兰的世爵跑车,号称用造飞机工艺全手工打造,其中一款C8 Spyder标价688万元人民币,而另一款C8 Laviolette是人民币968万元。还有售价几十万元的皮具、箱包,过百万元的手表,但相同的是,这些商品都刻着LV、GUCCI、劳力士等国外品牌的标识。
相比之下,在中国举办的奢侈品展中,来自本土的奢侈品除了豪华别墅等特殊商品外,其他大多局限在茶叶、家私等传统行业中。虽然也是价格不菲,但融入更多科技含量和品牌附加值的奢侈商品中,却鲜见中国品牌。在中国肥沃的奢侈品消费土壤上,国外的顶级制造商一直是不折不扣的歌者,而本土企业则多是扮唱的配角。
谁是主流?
奢侈品展会和消费市场的服务对象从来就不是大众百姓,也不是都市白领,而是含金量高的金领群体,是仅占人口百万分之一的亿万富豪。
个人金融资产超过410万美元的20多万人,相对于有着13亿人口,人均收入不过1000美元的中国,的确不能称得上是主流群体。但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在中国,这些人往往掌握着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控制力,换言之,这个处于整个社会金字塔顶的精英阶层,可能掌握着更多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很可能代表主流意见,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消费观念对于整个社会有着很强的引导性和示范性作用。
那么只在这个人群中才有的奢侈品消费行为就很有可能从本应属于的边缘地位向社会主流地位发展。这是一种危险的社会倾向,会助长骄奢、攀比之风,让社会消费心理变得浮躁。
退一步分析,在整个市场分级中,缺少了奢侈品的市场是有缺陷的市场。毕竟中国的20几万富豪有着对奢侈品的强烈需求。对于奢侈品消费,边缘与主流不是悖论,而是需要理顺和规范的市场形态。 (来源:北京现代商报;作者: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