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科教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归位“普通劳动者” 大学生已成“底层就业者”

2006年05月30日 09:54

    2006年5月19日,江苏常州面向应届大学毕业生举行大型公益招聘会。招聘会上许多单位的招聘人员对“女大学生”就业准入的要求更加严格,“就业难”再次成为女大学生心头之痛。 中新社发 杨素平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政府通过硬性降低高校扩招增幅,矫正了扩招过速带来的一些问题,并且通过“普通劳动者”的新定位,试图调整大学生和家长的期望值

  “大学生应定位于普通劳动者”,“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在5月22日《中国青年报》一组关于2006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文章中,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对大学生给出了上述“新定位”。这一“新定位”,迅速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其中,网络上的反响最为激烈。

  此前两天,劳动问题专家、华东政法学院教授董保华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也说:如今的应届大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已经成为“底层就业者”。

  政府与专家的这一偶合,折射出2003年以来一年紧似一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起初,政府千方百计保障大学生就业,后来囿于形势退为“保证工作签约率”,随着“签约率”逐年下降至如今的8成,政府不再死守过去的目标。过去的“社会精英”终于归位于“普通劳动者”。

  上下游齐发力

  随着2006年大学生就业进入关键时刻,5月以来,政府不断放出信息,从上、下游对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进行破解。

  上游措施是,5月10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高校扩招增幅进行控制。5月19日,主管教育工作的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国务院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招生管理工作会议上讲话时说,今年高校的扩招增幅为5%。显然,扩招增幅如果得到控制,对就业压力的缓解效果将在4年后得以显现。

  人事部今年初的一项调查表明,将在2006年就业的大学生达到413万,而在扩招前的1999年,这一数字尚不足百万。7年之间,中国大学入学率从7%左右猛涨至21%左右,增幅列世界之最,也被一些学者认为严重背离了发展规律。

  “GDP的增长接近10个百分点,高校扩招增幅也应该与之仿佛,出于对人才的需求,扩招增幅可以大体控制在15%左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院长杜育红告诉本刊,“但是,1999年的时候,政府并没有采纳一些学者的意见。如今,动辄扩招增幅50%、100%的后果爆发出来,直到现在政府终于出面修正原来的方案”。

  但是,这一修正并非易事。教育部的相关人士告诉本刊,去年和前年,教育部分别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将高校扩招增幅控制在8%和7%,“各地增幅却超过20%”,“到了今年,只好由总理出面,抬高行政规格对扩招增幅过大的势头予以遏制”。

  政府采取的下游措施是,除了加快建设就业服务网等技术环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还与《中国青年报》合作推出5月22日的一组报道,坦承全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缺口超过1400万,比2005年增加100多万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东、中、西部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和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矛盾同时存在”,“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以此对应届毕业生发出警示。

  这一警示,在各大门户网站迅速引起热议。不少人抱怨说:我入学的时候、向我要钱的时候为何宣传我是“社会精英”,等我毕业的时候却把我打为“普通劳动者”?尽管多数网民表示支持教育部的这一“新定位”,一家门户网站的当天的投票为正方11000票,反方7000票,但反方的人数之多或许也给了这一措施很大压力。

  “扩招和就业就好比天平的两端,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扩招少了,家长和学生不答应,就业不理想,社会意见也不小。而无论对天平的哪一端进行缓解,都将影响到另一边。”一位教育学者告诉本刊。

  正反两个22%

  2003年,也就是扩招开始4年之后,大学生就业供大于求的矛盾开始显现出来。在政府包了几十年分配、大学生是“社会精英”等思维定式的惯性作用下,上至政府、下至高等院校都不愿意正面承认就业紧张的现实。中国人民大学一位研究劳动人事关系的学者告诉本刊,很多学校采取了延长时间等方式(比如,签约时间不再卡死在7月毕业那一刻)来提高“签约率”。2004年的高校毕业生签约率因此达到九成左右。

  一年后,仍然是把时间延长至年底,2005年的本科生“签约率”“稳定”在了90.7%。但今年3月人事部网站的资料显示,最近几年大学生总体就业率只有80%左右。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成为业已存在的社会现象。

  人事部今年3月发出预警说,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不乐观。2006年,统计地区(24个省、市、自治区和15个副省级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预计需求高校毕业生1665044名,与2005年各地已吸纳的2141233名相比有大幅度降低,降幅为22%;同时,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幅达到22%。也就是说,供给上升了22%,需求却下降了22%!由于调查样本巨大,误差小,反映出的现实是:大学生就业比去年严峻4成以上。

  80%的就业率,意味着失业人数为20%。这已经是社会“健康失业比重4%”的5倍之多。考虑到这一现实,加之不断出现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的情况,本刊采访的多数专家表示,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在两三年前就已成为现实,政府如今只是客观描述而已。

  期待理性选择

  按照一个GDP增长的百分点带来100万个就业机会计算,每年新增工作岗位不过千万个,而今年大学毕业生有413万之多,加上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农民工有1200万,就业缺口之大,“不是政府政策所能控制的”。杜育红说。

  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在一次会议上发言说,目前我国劳动力仍然集中在第一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教育、文化、科研、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白领”最集中的领域,这些部门所能吸收的劳动力充其量只占劳动适龄人口的4%左右。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劳动的智能化发展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青年人社会职业的选择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出于这个理由,政府对就业结构的调整也只能逐步进行,非一朝一夕所能见效。教育部高教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报考专业不要跟风,原来的冷门专业,比如地质和矿业,由于能源的短缺已经成为热门专业。“专业的冷与热是动态的”。

  在《中国青年报》这组报道的另一篇文章中,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卢兆彤透露,动物医学和气象学“毕业生总量不大而就业空间巨大”,待遇也很好。显然,政府在通过媒体引导家长和学生报考前做出正确的抉择。

  “高等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私人投资,家长应该提前做出抉择,是不是孩子都要上大学?上大学是不是收益很大?高收益比例有多少?所谓的‘冷门’专业前景如何?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在就业形势不乐观的今天,媒体应该呼吁家长进行理性的选择”。杜育红说。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杨中旭)

 
编辑:邱观史】
:::相 关 报 道:::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
·面临毕业担心用人单位拒收 贫困大学生投河自杀
·迫于就业压力工作难找 六成京籍大学生选择考研
·中国大学生数逐年攀升 07年将迎高考报名最高峰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打印稿件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