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说法,您赞同哪些?
很多国家都实行电影分级制度,应该借鉴 35.6%
电影分级就是细分市场,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群的需要 25.1%
因为没有分级制度,我们已经错过不少获奖大片了 17.4%
即使实行了电影分级,估计也很难严格管理 13.2%
现在盗版盘那么多,分不分级都无所谓 4.6%
实行电影分级,就等于降低了选片、拍片的标准 2.3%
家长自己就能判断孩子不宜看什么,没必要分级 1.8%
“中国影视晚分级一天,儿童就多受一天伤害。”
最近,由于电影《达·芬奇密码》的上映,电影分级管理的话题再度被人们提起。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在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大声呼吁中国应尽早设立影视分级制度。在他看来,《达·芬奇密码》“这部充满神秘色彩的电影更像恐怖片,缺少美感和艺术性,至少不适合小学生观看。儿童对这样的影片不仅看不懂,而且可能产生恐惧感,影响心理健康”。
5月23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搜狐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有2171人参与的调查也显示,在看过《达·芬奇密码》的人中,54.0%认为这部电影“确实不太适合孩子观看”。
事实上,这已是孙云晓在半年之内第二次呼吁影视分级管理了。去年12月,他在观看了电影《无极》后指出,“对于儿童来说,片中有些内容是极不适合观赏的,如大将军与王妃倾城做爱一幕,可谓十分露骨的性描写。试想一下,一个儿童在无意中见到如此场面,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和后果。”
电影分级制度的缺失,受影响的不只是孩子。调查显示,17.4%的人认为由于没有分级制度,自己错过了很多获奖电影。譬如,深刻揭示种族矛盾但粗话连篇的《撞车》,感人至深但涉及同性恋题材的《断臂山》,这些在奥斯卡颁奖中炙手可热的大片,却都与中国观众失之交臂。
可能正是痛感于电影分级制度的缺失对成人和孩子的双方面影响,很多人呼吁“让孩子的归孩子,成人的归成人”。调查显示,95.4%的人赞同中国建立电影分级制度。
比公众更热心于电影分级的应该是电影工作者。“老少咸宜”的审查标准,必须考虑所有年龄段人的欣赏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导演们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在这个问题上,立法机关和政府部门也并未置身事外。早在15年前,当时的广电部就颁布了《关于对部分影片实行审查、放映分级制度的通知》,划定4种“少年儿童不宜观看”的影片。此后,国家广电总局的官员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分级是国际惯例,我们会积极推进”。而几乎是在每一年的“两会”上,影视分级制度都会被代表、委员们提及。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方方面面都乐观其成的东西,多年来却一直停留在“光打雷不下雨”的“调研”状态。
关于电影分级管理的最新说法来自电影事业局副局长张丕民,他在4月17日出席华盛顿“2006中国电影节”开幕式时表示,这一制度“目前正在调研”。
对此,一名网友评论说,“这句话已经把我的耳朵磨出茧子了。2000年,他们是这样说的;2001年,他们是这样说的;2002年,他们是这样说的;2003年,他们说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有望明年出台;2004年,他们又退回去重新这样说了;到2006年了,他们还是这样说。能换个新鲜的说法吗?”
孙云晓则在他的博客中用“愤怒”并辅之以两个惊叹号表达自己的心情,他“真不明白此事在中国为何如此之难”。 (据中国青年报;唐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