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从默克尔访华看中德关系

2006年05月25日 09:27

    五月二十三日下午,在上海访问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陪同下乘坐磁浮列车。 中新社发 吕毅民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 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德国总理默克尔为期三天的中国之行已于昨天结束。此次访问之所以受到了外界的极大关注,不仅因为中德两国都是世界大国,也不仅因为这是默克尔上任以来的首次访华,更与中德关系目前正处于“再造期”有关。国际舆论纷纷将此访问作为观察未来德国中国政策走向的风向标,确有其道理。

  默克尔的“中国观”与施罗德有异

  默克尔的前任施罗德奉行了一条被西方媒体称为“非常亲华”的中国政策。施氏在任期间,访华成为他每年必修的外交功课。中德关系因此经历了一段堪称中西关系史上都极为难得的蜜月期。相比之下,默克尔则有明显区别。由于其政治派别的右翼属性,也与其个人成长的特殊历程有关,早在竞选期间,默克尔就对施罗德的中国政策屡屡发难。这当然有选举政治的因素,但也基本上反映了默氏的政治倾向。

  当选总理后,默克尔第二天即前往巴黎会晤法国总统希拉克。不久又去了英国、俄罗斯。美国则去了两趟。五个常任理事国中,除中国外,默克尔跑了个遍。看起来,在默克尔的外交战略布局中,中国的份量明显低于施罗德时代。

  毫无疑问,一国制定外交政策的首要着眼点还是其国家利益。但领导人的个人因素,如性格、经历、价值观等也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默克尔在与外界打交道时,对宗教、人权等问题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其前任施罗德。这从默克尔访美时发生的一幕就可以得到说明。这位德国铁娘子在与布什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时,直言不讳地说:“像关塔那摩这样的机构,不能、也不允许长期存在下去,必须找到对待俘虏的其它手段和途径。”对待极具好感的美国尚且如此。

  此次访华,默克尔如何在人权、宗教等问题上向中方表态,早就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从公开的情况下来看,默克尔在此问题上保持了低调。当然,嘴中不说,不等于心中没有。不过,作为政府首脑,默克尔还是分得清个人信仰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界限的。换个角度来看,默克尔此次访华时的低调,未尝不是想通过对某些敏感问题的“模糊处理”,来避免影响中德关系发展大局的事情发生。可以预计,就默克尔的对华政策而言,在国家利益与个人信仰的双重变奏中,前者将越来越明显地遮蔽后者。果真如此,中德关系的发展还是可以乐观看待的。(摘自香港文汇报;作者:余永胜;内容有删节)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