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伊朗核危机的阴影导致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大幅飙升,进一步反映国际能源市场的焦躁和不确定。作为能源消费大国,中国有必要采取措施,以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
4月17日,纽约商业交易所和伦敦布伦特的轻质原油的交易价格都飚升至70美元,达到80年代两大交易所成立以来的最高价格。
当时距离联合国下令伊朗停止提炼浓缩铀的最后期限还有11天。分析人士指出,市场担心联合国可能会对伊朗采取制裁措施,使这个世界上第三大石油出口国的石油工业和能源投资受到重创。如果这样,那么处于饥饿状态的全球能源市场也会跟着伊朗倒霉。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3天后,伦敦布伦特原油价格达到每桶74.22美元。而在纽约商业交易所,油价达到每桶75.35美元。到4月24日,油价再一次触及这个1983年以来的最高峰。
当日,美国能源部宣布,美国炼油厂已经开始提高了生产汽油和其他燃油的产量。布什总统表示,如有需要,美国将考虑放一些战略储备石油出来。受这一消息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在随后的一周时间里持续回落。
实际上,在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利用“战略能源短缺”的概念炒作油价是交易者的一种策略。中国石油管理学院教授韩学功指出,尽管去年国际油价也在上涨,但市场上原油产量是大于需求的。“平均每天能多出100万桶油。”他说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查道炯也认为,石油公司利用了人们对石油缺乏的恐慌感获取盈利。
由于伊朗局势前景依然不明朗,国际石油市场仍有可能因为局势的变化而发生动荡。
亚洲地区能源需求上涨
我国外交部网站2005年1月公布的数据表明,亚洲地区的石油消费量约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35%。其中中、日、韩、印四国占亚洲年石油消费总量的70%。
2004年全球消耗能源最多的前10名国家中,中、日、韩、印均榜上有名。其中,印度和中国这两个发展中国家最受关注。美国能源部2006年2月的研究报告统计,在石油消耗中,已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所需能源消耗基本保持稳定,带动世界能源需求增长的将主要是市场飞速发展的经济体。报告同时提出,目前中国单位GDP增长中能源消耗只是美国的1/8。随着中国GDP的进一步增长,这一单位能耗会增加。
面对大量的石油需求,印度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2005年1月,印度主办了第一届“亚洲主要石油供应国与消费国部长级圆桌会议”。在会议上,印度提出石油供应国与消费国加强跨越油气上、中、下游产业链的相互投资,以保证共同的安全和利益,促进石油价格稳定。
2006年1月印度宣布将建立总量为500万吨的原油储备,计划在未来9年的时间里完成,预计将花费约25亿美元。
东亚的日、韩两国也出台各自的对策。韩国政府在2005年3月决定,到2008年把石油储备量从现在的109天使用量增加到135天使用量。此外,韩国还将通过海外开采筹措到的原油比例提高到10%。日本在战略石油储备方面则做得更早。
而在另一方面,由于日韩两国是国际能源署的成员国,因此他们能在必要时获得美国的帮助。因为根据美国的《能源政策与储备法》,美国加入国际能源署后建立10亿桶的战略石油储备,以应付可能发生的严重“油荒”, 并满足国际能源署成员国至少90天石油进口量的储备要求。
近年来,东亚和南亚成为中东石油越来越重要的买家。到2005年,沙特的石油贸易伙伴,排在第二位到第五位的是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目前,沙特已通过在韩国投资炼油厂,成功地进入韩国的营销市场。科威特也在积极考虑投资亚洲炼油和石化部门。
中国与中东地区的石油合作也在加强。继今年1月沙特国王访问中国后,4月下旬胡锦涛主席出访沙特,双方所签署的石油协议备受瞩目。
中石化公司最近刚刚在沙特成功完成一个天然气勘探项目,目前正在青岛和海南与沙特国家石油公司合作兴建炼油厂。此外,双方还可能在大连设立炼油厂和石化产品生产基地。沙特之所以选择在大连、青岛和福建建设炼油基地,是因为还要兼顾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市场。
此外,中国与中东石油输出国的关系也更加密切。今年4月27日,首次中国-欧佩克能源圆桌会议在维也纳欧佩克总部举行。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官员刘德顺在当天的会议结束后说,与会各方均认为,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的前景下,中国与欧佩克加强能源领域的对话非常重要。
拓宽资源
目前,中国进口能源只占总能源消费的12%,远低于美国的40%和日本的80%。但是,随着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份额的增大,国际能源市场对中国的影响也随之上升。在这种趋势下,拓宽能源进口的来源对于中国越来越重要。
随着90年代初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国,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石油产业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2005年9月,美国《外交政策》发表题为《中国在全球范围找油》的文章,认为中国需求石油可以帮助输出石油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不应过于悲观地看待中国找油所引起的国际政治反应。
在2005年底,中国石油公司已经在海外22个国家开采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累计收回投资57.3亿美元。
除了传统的中东、中亚地区以外,非洲在中国的能源战略中也占有重要位置。据中国石油管理学院教授韩学功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公司计划达到的开采石油规模油气总量(石油加天然气)在非洲为3000万吨,而在哈萨克斯坦为2000万吨,在南美、中东和亚太地区各1000万吨。
根据瑞士交易顾问公司Petromatrix Gmbh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今年的1、2月份,安哥拉向中国日输出原油超过45.6万桶,达到中国进口总量的15%,超过沙特和伊朗,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来源地。除安哥拉外,西非的刚果和赤道几内亚也位列中国进口十大原油国。
韩学功介绍说,非洲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苏丹发现的石油储备在7712万吨,天然气为849亿立方米;利比亚原油探明储量为40.4亿吨,天然气为698亿立方米;尼日利亚为原油32.88亿吨,天然气为3.5092万亿立方米。目前,我国在非洲主要的开采地区是在北非和西非。
韩学功透露,目前中石油公司在非洲已经探明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其中仅利比亚和尼日利亚地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就高出中国的总储量。
“被动战略”
除了主动采用走出去战略,到国外寻找原油资源以外,学者认为我国还需要考虑一些“被动”的措施。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查道炯认为,所谓的“被动战略”包含三方面措施。首先,是要制定和调整有关政策,提高单位用油的能效。
其次,要加大提升重质原油的炼油程度。在国际市场,中东地区的原油以重质原油为主,这种原油的价格在4月下旬为66美元左右,比美国商业交易所和英国布伦特石油期货交易所交易的轻质石油价格低廉得多。但是,提炼重质原油需要很高的技术。而我国过去的提炼方式只适用于提炼轻质原油。因此,国内石油专家几年前就曾提出改进。这样,即使市场上的轻质石油价格上涨,我国依然可以有所选择,不至于完全被动地面对市场。
此外,要大力吸引外资对我国石油行业的投入,加大石油输出国和我国之间的共同利益。
目前,我国最主要的石油公司为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三家公司,均为国有企业。根据2005年年底美国能源研究所的排名,中石油在石油领域综合指标排名中排到世界石油公司第9位。随着公司规模扩大,如何维系公司与国家能源部门的关系,保证国家政策与公司利益的平衡,已经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秦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