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18日电 综合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及新华社报道,5月18日是第29个“国际博物馆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指出,目前中国博物馆在管理上存在着四大“硬伤”,高价门票公众望而却步。
博物馆管理存在四大“硬伤”
目前中国各地新建、改扩建博物馆高潮迭起,极大地改善了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和面貌,但不可否认,“博物馆热”中存在急功近利、贪大求洋、千馆一面、重复建设的现象,重建筑轻功能、重硬件轻软件、重设施轻管理等问题也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博物馆社会作用的发挥。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指出,目前中国博物馆就总体而言,还存在基础工作不够扎实等问题,一些博物馆在管理上存在四大“硬伤”:
一是藏品资源状况不清。一些博物馆暴露出藏品数量不清,等级不分,无案可查,管理混乱等问题。二是保存环境不佳,藏品损毁严重。调查显示,由于保管条件恶劣,全国约有30%的馆藏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三是资源利用率不高。部分藏品由于博物馆展示场所有限无法展出,更多的是博物馆对藏品研究不足而不敢轻易展出,一些博物馆缺少馆际交流。四是专业文博人才不足。当前在全国博物馆机构从业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4.5%,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13%,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都无法满足需求。
高价门票阻碍公众
有专家指出,如今博物馆界好像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只有到了特定节日,才会免费开放一两天。而一旦免费,场面就会非常火爆,比如今年4月22日的第三十七个“世界地球日”,中国地质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观者如潮,而这家博物馆平时虽算不上门可罗雀,也是观众寥寥。
有调查显示,票价仍是阻碍老百姓进入博物馆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和广东省,买不起票的情况也依然存在。浙江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浩表示,他就曾多次看到父母带着孩子在博物馆外徘徊,但最终因门票价格而却步。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公众对文化的兴趣日趋增长,但在国内很多地方,博物馆未能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热点。目前,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陈列展览近万个,观众达1.5亿人次以上。但与美国博物馆年观众达其人口总数的3倍相比,中国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仍比较有限。
免费需要分类进行
有专家认为,当博物馆免票成为常态后,人流量会基本稳定。对于故宫博物院等文化遗产类公园,可以分成免费区域和收费区域进行管理。免票之后,公园和博物馆里的人多了,收益也会同比上升,更重要的是回归了公共场所的本质,达到了服务大众的目的。另外,非营利性并不是说博物馆的一切服务都是免费的,而是说不以营利为目的。
比如国外不少博物馆就经常从提供场所、巡回展出、文化信息服务、出售纪念品以及餐饮等服务中获取一定利润。中国的博物馆也完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效益。在免票的条件下,这些活动更便于百姓参与,公共场所的效应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最适合免费开放的恐怕是国家级的大博物馆,因为它们具有多元化的市场,与许多社会机构建有伙伴关系,地处城市中心,有多种资金来源。相反,那些资金来源单一、自负盈亏,与其他机构无伙伴关系,地理位置也不理想的小博物馆,免费开放就要权衡一下。(刘琼、祁建、赖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