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内涵丰富。从最早收入《诗经﹒唐风》中的民歌,到《乐府诗集》中的“并州歌”,从先秦时期的“战蚩尤”表演到后来兴盛于清徐一带的铁棍、社火活动,从民间音乐班社到以“太原锣鼓”和“八音会”为主要形式的民间音乐品种的形成,特别是明清以来以晋商文化崛起而带来的民间戏曲、民间曲艺的大发展,以及长期流传在农村的炕围画、布老虎、彩绘、剪纸等民间美术的发扬光大,逐渐成为具有太原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一、社火 社是土地神、火是火神,社火就是远古人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祭祀演变而来的文化娱乐形式,也是群众对民间集体游艺活动的总称。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的社火,主要是在元宵节和迎神赛会上表演。唐时所著的《苏氏演义》上载,远在先秦时期太原民间就有“战蚩尤”的社火表演活动。到宋时,民间社火已经非常兴盛。明清时,社火除了传统的锣鼓、秧歌、车船及背铁棍等综合性表演外,还包括一些模拟性节目,有拟鬼神的,如“二鬼摔跤”“十八罗汉”,有拟禽兽的,如“蛤蚌舞”“白鹤舞”“牛斗虎”“跑驴”“跑马”“舞狮子”等,有拟人的,如“哑老背妻”“大头娃娃”等。当地人把它们统称为“杂耍”;还有一些武术杂技类表演,当地人称为“武社火”,现在仍保留下来的节目如“火流星”“九节鞭”等。主要形式有背棍、铁棍、舞狮子、龙灯、旱船、秧歌、高跷、竹马、二鬼摔跤、挖棍、节节高、霸王鞭、大头娃娃等。
二、太原锣鼓 太原锣鼓是流行在太原和晋中一带的一种锣鼓音乐。鼓文化已成为三晋文化的代表,成为黄河文化的一面旗帜,不但为三晋大地添彩,更为中华民族增光。相传自后汉刘智远,刘的妹妹住太原古寨村,每逢出动以锣鼓相迎,演奏曲牌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一二五”则是根据马锣击打节奏而得名。太原锣鼓常常把竞争引入演奏,分两队对垒进行。甲队一曲终了,乙队一曲开始,或两队同时开打。这种对台演奏,越打越来劲,越看越振奋,有时演奏长达五、六个小时而不肯罢休。太原锣鼓在农村多在逢年过节时打击取乐,或为社火表演伴奏。1950年太原矿山机器厂率先成立了太原第一家厂矿锣鼓队.70年代后期,出现了锣鼓乐谱和专职指挥,创建了锣鼓协会,90年代后,大量职业性和半职业性锣鼓队进入市场,艺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1990年9月22日,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太原锣鼓队奏响了开场节目《丰收锣鼓》;1995年,赵庄女子威风锣鼓队参加了“95金华中国优秀民间广场舞蹈展演”,获最高奖。以后太原锣鼓队还赴港澳地区和出国进行了多次表演。
三、吹打乐 史料记载我市民间吹打乐始于秦汉。民间以唢呐为主的吹打乐是成熟于明清,并普及到民间,在全市极普遍。有专家将民间吹打乐分为粗吹和细吹两种类型。粗吹乐器有唢呐、笙、管、大鼓、大锣、大镲,多用于民间喜庆节日,社火伴奏,主要形式为民间八音。民间八音大体可分南北两路。太原以南吹打并重,吹管乐器主要是唢呐。北路侧重吹,锣鼓只作配合。细吹主要指佛道音乐,这是民间的室内轻音乐,吹管乐器主要是笙管,打击乐器除小件锣鼓铰子、叮哨外,又加进一些佛道专有乐器,如钟磬木鱼,鱼鼓、简板等。声音色彩清幽超脱。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