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内每一个四合院的留存,都是落实城市结构调整的行动
去年1月国务院通过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之后,两院院士吴良镛在接受《了望新闻周刊》专访时坦言:“我认为北京的总规修编才完成一半。”
总体规划确定整体保护北京旧城、推动新城建设的原则,是吴良镛多年的愿望,但他担心如不能跟进有效对策,“这个城市会像整个一张‘大饼’,摊到行政范围内全是”。
半个多世纪在老城上面盖新城,已使62.5平方公里的北京旧城在2003年仅留下不足15平方公里较完整的历史风貌空间,以旧城为中心的城区因承载过多的城市功能,交通与环境压力持续加重。
吴良镛多次呼吁旧城内的建筑量不能继续增长,与这一思路吻合的总体规划刚获批准,却面对数量可观的成片危改项目正在或等待实施。
成片危改解冻
数位学者去年2月联名建议,“对过去已经批准的危改项目或其他建设项目目前尚未实施的,一律暂停实施”,“凡不宜再在旧城区内建设的项目,建议政府可采取用地连动、易地赔偿的办法解决,向新城区安排,以避免造成原投资者的经济损失”。
两个月后,北京市政府对131片危改项目作出调整,决定35片撤销立项,66片直接组织实施,30片组织论证后实施。
这些项目集中在旧城之内,仍沿用“拆平建高”的高强度开发模式,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形成包围之势。
北京旧城占1085平方公里规划市区面积的5.76%,这次总体规划修编使旧城内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增至33片,占旧城面积的29%。
2004年北京市文物局的文件称,“在北京的市区内,胡同至今占据着1/3的面积,居住着北京旧城近半数的人口”。
2005年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完成的《胡同保护规划研究》显示,2003年北京老城区的胡同有1571条,其中保护区之内660多条,保护区之外900多条。
旨在5年内完成全市危旧房改造的计划已使成片的胡同、四合院被夷为平地。2000年启动的这项工程在两年内拆除危旧房443万平方米,相当于前十年的总和。
在这次大规模改造运行之前,北京市划定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占旧城面积的17%。
保护线划到了哪里,拆除线也划到了哪里。愈演愈烈的拆除激起25位学者联名上书,改造计划终于在2002年9月被迫暂停。
2002年6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元大都研究权威学者徐苹芳,对在经过完整规划设计的旧城之内,分片划定保护区的做法提出批评,认为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