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讯稿|图 片|图 片 库|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商 城|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港澳台使用简化字是迟早的事

2006年05月12日 14:18

  (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 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字体简化是汉字发展演化的历史规律,汉字经历了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历史阶段;现在所谓简化字只是对楷书繁体字减一笔两划。国民政府时期曾颁行第一批简体字,新中国又颁行了两次,新、马、泰、日、韩等使用汉字国家也先后推行简体字。简体字只占常用字五分之一左右,使用繁、简字地区的居民间并未因此构成现实交流障碍,港、澳、台目前不必使用简化字;但长远看,使用简化字是迟早的事情。

  从二○○八年起,联合国将改变现行繁、简体并存的作法,把简体字作为中文唯一官方文字。此消息在港、台等现在仍使用繁体字的地方引起不小反响,台湾的网民及一些政治人物也表示反对,甚至批评简体字。持这种态度的人士,若不是将文字问题、学术问题政治化了,就是对汉字历史不甚了解。简体字在常用汉字里仅占20%左右,即使真的认不出来,也不会构成严重障碍。中国大陆使用简体字,港、澳、台使用繁体字,但繁、简地区的居民并未因此影响通过文字进行书面交流。同样的,主要采用简体字的国际社会与使用繁体字的港、澳、台地区,两种字体间的差异也基本不构成交流障碍。再进一步具体而言,由繁体字而认简体字易,由简体字而认繁体字难。只学过繁体字的大陆老一代认简体字无障碍,使用繁体字的港、澳、台居民认简体字当然也容易;但未学过繁体字的人士,包括内地一般居民和学习汉语、汉字的各国一般人士,认繁体字则稍难一点,不过遇有疑难稍一翻字典即应刃而解。这种情况早已存在,不是因为联合国的决定才出现。至于从中华文化传承角度看问题,字体简化是汉字发展演化的历史规律,汉字简化不是一种文字的废弃,而是汉字自身随时代发展不断进步完善,有利于实际应用,不影响后人学习历史文献,继承前代文化。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掌握汉字演变的基本脉络属于“小学”,不是大学问。

  汉字从未停滞不前

  我们今天所说的繁体字、简体字,只是在现代汉字楷书(包括印刷所用宋体、黑体等各字体)身上,对很少一部分字减少一笔两划,还并未涉及真正的字体变化,繁体字根本不是真正的“古文字”。汉字从产生以来,大的字体变化历史,起码经历了大篆(包括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东周列国文字)、秦朝小篆、秦汉隶书、魏晋以降楷书等阶段。由大篆向小篆、小篆向隶书、隶书向楷书的发展,是汉字形体的变化,同时是笔划的简化;每一次变革,都进一步方便了学习和使用,促进了文化普及、繁荣和发展。今天回顾商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金文”,其书写难度之高、笔划之繁复,不但庶民难为,恐怕一般知识分子也难以驾轻就熟;小篆则容易得多,一般读书人可以掌握;而“隶书”本是隶卒所用简体字,益发普及。对于汉字形体上述变化,历代从无人说出是“破坏文化传承”的外行话。

  而实际上,近代以来汉字简化步伐明显加快,国民政府曾于一九三五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有324个字;使用汉字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也先后推行简体字,与中国大陆的方案大体一致。

  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简化汉字

  今人可以见到的甲骨文、金文,是非常成熟的“表意文字”,汉字可能经过“象形文字”阶段,但未必最终一定走向“拼音文字”。象形文字无法表达复杂的社会生活,它或者发展为表意、表音文字,或者消亡。表音文字太紧跟语音,而语音随时空变化而变化,时过境迁,便可能变成读不懂的死文字。汉字字体演变是由其自身规律决定的,这就是由繁而简,由难而易,但始终“表意”。现在大陆实行的简体字,是国务院分别于一九五六年和一九六四年公布的两批简化字方案确定的,共有865个字和186个偏旁部首,只占常用5,000汉字的五分之一左右。简化字中最多的情况,是采用繁体字的行书、草书写法而楷书化。这就是何以学繁体字的人很容易认简体字的原因。行书、草书是楷书的便捷写法,比如“页”、“见”等字及以此字为偏旁部首的,都简掉里面三横。以此为参照,当然既不失汉字原意,又达到简化目的。但“页”、“见”繁体字里面的三划,当初都是有含义的,本是表示人的面、头部。今日文字研究者,也都可追溯其本义,知道表意的原貌。

  简化字另一种情况是采用一个字的异体字。繁体字里有些字有多种写法,像《康熙字典》所收5万多字中,不少属于异体字。异体字造成学习汉字的人事倍功半,简化方案只取人们惯常使用笔划较少的。像“泪”、“泪”为异体字,一个是会意,一个是形声,简化方案只采用“泪”。

  有些简体字是古代已然,但明清时代较少使用。如简化字方案中的“万”字,晋、唐时代广泛使用,唐人集晋朝王羲之原字而成的《圣教序》里,多处使用此字。今人不察,误以为凡是笔划少的一定是后来才出现的,凡是笔划多的才是古的,其实不然。

  汉字里还有一种现象,是与笔划简化的大方向相反,为了字义的细致化,有些字后来比原字笔划多了。比如“溢”的本字是“益”,这是个会意字,上部是“水”,下部是“皿”(盛水器),水在皿外,表示溢出。后来此字用来表示利益的“益”,溢出的意思便再加“水”。“夜”字是会意字,表胳膊下部位,即现“腋”字,后增夜间之义,原义便增加“月”部。从“要”到“腰”,从“寿”到“畴”等等,都属于此类情况。对于此类情况,简化方案有的恢复了古写。如繁体字采访的“采”,简化后恢复“采”。“采”下部为树木,人的手爪在树头上摘树叶,会意为“采”。后来再加提手,实际上重复。“志”本来就是形声字,从心,士(止)声,繁体杂志的“志”再加言字旁,也重复,简化字实际上也是恢复古字。从这方面看,简体字又是对汉字正本清源,恢复本来面貌。对简体字的抵触情绪,有时因为感情上因素,而非文字学本身问题。 

  活文字才有生命力

  汉字是如今世界上仍在继续使用且一直保持着勃勃生机的最古老的文字,若以能见到实物的殷商甲骨文、金文算,是三千年。但如前所述,金、甲已是非常成熟的表意文字,显然由来已久,所以学者普遍认为之前一定有更古老汉字。但保存距今六千年前的彩陶器上乃至更早的玉器上,有图画、图案而无文字,虽不能证明其时无文字,但也不能证明那时有文字,所以相信汉字出现在距今六千至三千年之间。古埃及有“象形文字”,古巴比伦(在今伊拉克境内)有“楔形文字”,古印度有梵文,但如今这些文字早已是死文字。汉字至今是活文字,首先是与中华文明本身相传至今从未间断分不开,但汉字本身具有不断发展演进的能力,是重要原因。如果汉字一直停留在大篆阶段而不能演进,相信不必等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早就成为死文字了。 

  现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增,世界上学汉语、学汉字的人越来越多。一方面,操普通话、用简化字的中国人占绝对多数;一方面,普通话、简体字较方言、繁体字,易学、易认、易写,使用简化字为国际社会所认同。这实际上又增强了汉语、汉字的活力。对于普通人来说,认汉字、写汉字不必追根溯源,就如同中国人学英文,不必追究A原本表示牛角、B原本表示山、D原本代表月亮一样,只作书写符号。

  港、澳、台目前不必推行简化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根据人们需要而沿其自身发展方向前进。港、澳、台的居民习惯使用繁体字,也基本上不妨碍辨认内地使用的简体字,就没有必要改行简体字。随着这三地居民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地往来内地,除阅读需要,也感到简体字方便,于是使用起来,也在所难免。实际上,在这三地民间,简化字比内地简化得还厉害。比如香港的餐馆,总将米饭的“饭”写成“反”,商店将原装的“装”写作“庄”。这些并不科学,在内地是禁止的。而政府就有制定规范、统一文字使用的责任,以保证中华文字的高雅、纯正和准确,使用正版的简化字是迟早事情。内地两次公布简化字方案,很大程度上是规范民间形形色色的“简体字”。内地曾于一九七八年公布过第三次简化字方案,但很快作废了,因为这个方案过于从俗。但不论怎样,不变是相对的,在相当一段时间保持稳定;变是一定的,人们只能因势利导,而无法视而不见。

  (摘自香港紫荆杂志;作者:姜文中)

 
编辑:葛嘉】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打印稿件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