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艺术化的天然之作
卡拉特拉瓦的名字与当代最辉煌的建筑紧密相连。他相信建筑是与周围环境和光线的对话,他形容自己的风格为地中海、巴洛克和毕加索风格的结合。主要作品:科学艺术城(巴伦西亚)、雅典奥运会主场馆、旋转大厦(马尔默,瑞典)。
诺曼·福斯特:高科技和超级建筑的钟爱者
福斯特的建筑哲学着重于一体化、最大限度利用材料和节省能源,这使得他设计的一些楼房成为真正的高科技殿堂。福斯特经常自己开着飞机周游世界,他的“高空飞行”激情将在他主持设计的2007年完工的北京机场的3号航站楼得到实现。主要作品:德国议会大厦(柏林)、米约高架桥(米约,法国)。
丹尼尔·利贝斯金德:前卫英雄
利贝斯金德主张保持建筑创新和非理性的一面,并认为一幢建筑除了实用意义外,必须给人以精神振奋感。利贝斯金德参加了“9·11”袭击后被毁的世界贸易中心的重建工程,他为此设计了一座541米高、主体为花园式的建筑,但是基于安全因素,设计方案被一改再改。主要作品:犹太博物馆(柏林)、帝国战争博物馆(曼彻斯特)、丹麦犹太人博物馆(哥本哈根)。
让·努韦尔:独特的美学
这位主张未来主义和高科技主义的建筑大师一贯奉行的准则是每个建筑都是不可重复的,它只存在于特定的环境,因此让·努韦尔的作品彼此之间风格迥异,不过它们都有着共同的因素:透明、光影迷离、闪光的表皮和镜子以及注重高科技和工业设计。主要作品:阿拉伯世界学院(巴黎)、里昂歌剧院、拉斐特美术馆(柏林)、阿格巴大厦(巴塞罗那)、索菲娅王后博物馆扩建部(马德里)。
塞萨尔·佩利:摩天大楼之王
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佩德罗纳斯中心双塔姐妹楼堪称这位美籍阿根廷建筑师的经典之作。这座452米高的钢筋与玻璃的混合体使佩利赢得了“垂直建筑师”的称号,也是佩利唯一将当地建筑风格融入其设计的作品。他认为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城市变得更美更有吸引力,并强调楼房不一定要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才能凸显个性。主要作品:世界金融中心(纽约)、东京美国大使馆、吉隆坡佩德罗纳斯中心双塔。
雅克·赫尔佐克:赤裸裸的美
赫尔佐克的建筑之路与其同乡和合作伙伴德默龙密不可分。赫尔佐克和德默龙的设计作品以解决技术难题、非凡的创新意识同时不摒弃传统而见长。简洁的建筑外观和在表皮材料上特别周到的运用为他们赢得了赞誉。主要作品:泰特现代艺术馆(伦敦)、普拉达旗舰店(东京)、会展大楼(巴塞罗那)、安联球场(慕尼黑)、信号楼(巴塞尔)。
亚历杭德罗·赛拉·波洛:魅力新星
42岁的赛拉·波洛是当代建筑业“梦之队”中最年轻的成员。在他和妻子加同行伊朗建筑师法尔希德·穆萨维在伦敦建立自己的事务所之前,赛拉·波洛跟随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在鹿特丹进行过专业的建筑学习。赛拉·波洛夫妇现已成为“世界上最酷的建筑师”,他本人则被视为一名实际、实用不带乌托邦幻想的创造者,他并不追求创建一个举世公认的地标或风格,而是适应当地情况承建项目,其最著名的作品是横滨港口国际候船大楼。主要作品:横滨港口国际候船大楼(日本)、爱知世博会园区西班牙展馆(日本)。
扎哈·哈迪德:寻找锐角
迄今为止首位和唯一获得普里茨克奖的女性。1979年哈迪德在伦敦开办了自己的事务所,她进军建筑界后一直引领潮流。哈迪德力求突破建筑界限,作品风格以瘦削、尖利、分明的棱角和醒目的形状见长。哈迪德承认作为一个女人在被视为男人职业的建筑业中需要打破更多的禁忌,起初她只有部分小规模设计案被采用,现在她的设计才华和质量已为世人所公认。主要作品:早月餐厅(札幌,日本)、消防站(魏尔,德国)、滑雪台(因斯布鲁克,奥地利)、罗森塔尔当代艺术中心(辛辛那提,美国)、斯特拉斯堡停车场(法国)。
雷姆·库哈斯:建筑理论家
雷姆·库哈斯被视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1975年库哈斯成立大都会建筑事务所,海牙的荷兰舞蹈剧院是他早期的重要作品之一,但令他扬名世界的是为一位残疾人建造的波尔多住宅。从此他的建筑理论和设计方案为专业人士所追捧,成为建筑学院的名人,设计了不少坚固壮观的楼房。主要作品:公共图书馆(西雅图)、葡萄牙音乐厅(波尔图)、住宅(波尔多)。
安藤忠雄:流浪者的成功
安藤承认自己永远不是个好学生:“我总是喜欢自己学东西,而不是去上课。”这位64岁的建筑师在21岁之前当过卡车司机、木匠和拳击手。60年代安藤自费游历欧洲、非洲和美国。安藤的建筑风格被评为“典型的地方特色”,其作品保持现代的外观和材料,同时与日本传统美学相互交融。曾在1995年获普里茨克奖。主要作品:水上教堂(日本)、光之教堂(茨木,日本)、塞维利亚展览会日本展馆。
(摘自《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