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25日电 第五届“网上看河南”东南线采风团今天上午离开河南南部的信阳,奔赴采风活动的第二大站——河南周口。据悉,地处鄂豫皖三省的结合部的信阳,为了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中央一号文件“不强求一律,突出特色”的要求,信阳市从实际出发,构建了五种富民强村新模式,引领和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双强工程”带村
村支部书记,是基层领导班子的主心骨,该市着力培养和选配“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强”村支部书记,完善村支部班子建设,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据悉,光山县上官岗村,村支部干部示范带头,因势利导,成立个体私营企业协会,扩张非公经济,发展非公企业20余家,户均年收入20万元。同时,村支部依托区位优势,投资1000多万元,创办集体企业6家,年纯收入达120多万元,2005年全村农民纯收入达4000元。
劳务经济富村
信阳市是劳务输出大市,各县区抓信息,抓培训,抓联络,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涌现出了一批“地球村”、“劳务村”。本次采风活动的第一站新县就有这样的村庄。像共有258户的挪房湾村,村支部及时掌握国外用工信息,有122户村民在国外务工,足迹遍布日本、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劳务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劳务“地球村”。
产业支撑强村
信阳各县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如潢川奶庙村、吴楼村立足本地花木种植优势,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倾斜等措施,膨胀种植规模,催生了一批花木专业公司,成功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本地的支柱产业,仅此一项,两村年收入达8000万元。
回归创业建村
各地在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特色经济的同时,一批创业成功人士和外出务工富裕起来的农民,实施打捆式“回归创业”工程,把原来的穷乡僻壤建成新型农村社区。固始县河东村在外务工人员近千人,全年劳务收入1000万元。该村外出务工农民积极响应“回归工程”号召,返乡创办了中原水暖器材城,现入驻企业60多家,吸纳当地剩余劳力2500余人,年产值达3亿元。
市场带动兴村
积极培育市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亮点。据介绍,平桥区长台村,以花生市场带动经济发展,目前长台村花生市场日交易量达1750吨,日交易额达1155万元,年交易额突破6亿元,被誉为“华中最大的花生集散地”。目前,长台村全村年人均收入3500余元,成为信阳发展农村经济的典型。
信阳市委书记刘怀廉说,信阳最大的“真”就是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充分;最大的“实”就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人多地少的矛盾比较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上述五种模式是对信阳农村典型经验的总结,又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