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25日电(记者 应妮)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倡导和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至今已实施四年,从早期目睹人亡艺绝的扼腕痛惜,到现在民间文艺之乡、保护传承基地以及研究中心的建立,四年成果斐然并在港澳台地区和海外产生巨大反响。
在4月20日开幕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副主席白庚胜介绍了该项工程的实施情况。
目前,中国民协已经命名了中国剪纸、醒狮、花儿、侗戏、泥塑、盘古、谜语、传说、锣鼓节庆等二十四个民间文艺之乡;中国滕氏布糊画、中国蓝印花布、中国民谣、中国萨满文化等十余个保护与传承基地;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等五个中心。还先后成立了包括神话学、雕刻、蟋蟀文化、剪纸、灯谜、稻作文化、女书研究、醒狮等门类的三十一个专业委员会。
目前该工程已经取得一批文化成果,已出版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工作手册》、《中国木版年画集成》示范本“杨家埠卷”,《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示范本大理州十二县、市卷本等等。
同时,二00四年《中国民俗大全·澳门卷》作为抢救成果之一出版;香港、澳门、台湾将于二00六年十月前完成各自民间故事卷本的编纂工作。香港、澳门和台湾学者多次出席在大陆召开的抢救工程工作会议,并积极组织实施港澳台地区的相关项目。
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说,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的行动,民间文化的抢救、搜集、整理、研究空前活跃,学术层面充满活力。目前,中国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盘点,创造性地制定名录,公布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规,给予民协工作以直接和实在的支持。
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表示,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是维护中华文化多样性,维护中国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权的保证。他希望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宣传展示和开发利用优秀民间文化,将弘扬民间文艺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要加大保护、开发和利用民间文化的手段,扩大其覆盖面和影响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