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四月二十日电 题:如何看待顺差与汇率 郑京平有话说
中新社记者 王永志
中外贸易顺差和人民币汇率,是中国国家元首胡锦涛访美的重要议题,也是今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的焦点新闻。
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有话说。他不讳言第一季度,中国进出口相抵,顺差达二百三十三亿美元。但是,出口一千九百七十三亿美元,增长百分之二十六点六,回落八点三个百分点;进口一千七百四十亿美元,增长百分之二十四点八,加快十二点六个百分点。显而易见,进口比出口同比快得多。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重视并努力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并不追求大额对外贸易顺差。近年来,更把扩大内需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立足点。然而,作为世界制造业的“加工厂”,现阶段国际贸易的顺差自有中国之特色,且需维持一个时期。
郑京平分析此中缘由,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得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发展,而正处在转轨阶段的中国,由于人口基数比较大,劳动力的供给比较充裕,劳动力的成本相对也比较低,自然成为跨国公司来华办厂的首选之地。近几年,外商直接投资都是五、六百亿美元的规模流入中国。
跨国公司到中国办企业以后,减少了一些中国对于国外商品进口的依赖;国外公司在这里办企业,其生产出来的一些商品替代了一些进口商品,因而进口减少、出口扩大,客观上也形成了顺差较大。
这一特点,有不少中外专家就明察秋毫地指出,所谓中美贸易顺差超过千亿或者二千亿美元,实际上有很多就是美国跨国公司创造的,却把账记在中国头上。
此外,中国贸易结构里加工贸易占一半左右的比重。这就意味着中国在加工贸易这一块一定是顺差的,因为进来的产品,通过在中国加工以后再出去,一定是出口的价值高于进口的价值。
郑京平预计,到中国步入老龄化的中期,再有十五到二十年,还有中国人的储蓄率适当降低之时,其他要素成本的价格随着经济的发展慢慢提高了,可能会改变这样的趋势。
由此谈到人民币汇率,郑京平表示,简单地用汇率上升或者汇率下降是解决不了顺差问题的。他举例说,日元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三百八十日元兑一美元,一直升到现在一百一十日元兑一美元,但是日本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日本现在仍然是顺差,而且其顺差是从当时的一百亿美元左右,提高到现在的八百多亿美元。
去年七月以来,中国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解、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截至今年三月底,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累计超过百分之三,对日元汇率升值累计超过百分之七。因此,郑京平认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更具弹性了,且其变动也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了。他表示,相信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会进一步完善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对于中国经济运行,尤其是货币政策的操作将更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