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纽约四月十四日电 题:胡锦涛访美前瞻:胡布会——探求大国关系新模式
中新社记者 刘小青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即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两位领导人自去年以来的第三度见面。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元首的这次春天里的会晤将会给两国关系乃至世界格局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人们有理由给予更多的期待。
快速发展的中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中国的崛起,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社会在一段时间中抱有疑虑,将其视为一种潜在的或现实的威胁,而沿袭冷战思维定势的人更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狂躁和不安,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
国际政治专家、纽约政治学系终身教授熊玠说:威胁论来源于早些年学术界风行一时的“实力”与“权力均衡”学说,这个学派的大师级人物华尔资(Kenneth Waltz)发表于六年前的一篇文章说:自十七世纪有现代国际社会以来,次强国家一定会挑战头号强权,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世界政治的古老法则。而美国芝加哥大学知名教授约翰·密尔希墨(John Mearsheimer)在他的皇皇巨著《世界列强之悲剧》一书中更是直言不讳:美国未来的威胁与挑衅将来自中国,美国应在中国尚未实现崛起之前,将其打压下去。在四、五年前,这些观点是国际政治学的主流思想,加之有上个世纪初德国、日本在强大后发动战争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教训,从而使“中国威胁论”得以大行其道,且至今余波未平。
但在最近两三年中,主流学术界关于世界权力制衡的观点已经发生蜕变,熊玠说,新的“权力过渡”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实力增长的本身并不足以带来战争,关键看这个崛起的国家是否对世界的现状有共同的看法。在国际政治学界享有盛誉的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罗斯克阮斯(Richard·rosecrance)进一步阐述:重要的是一个新的强国的“意图”,除非一个新崛起的强权有改变世界格局的意图,没有理由一定认为它会与既存的强权挑战。与此同时,今日之世界经济相互依赖之深,已非任何一个国家能单独挑衅与改变,美国也不例外。媒体在解读当今国际关系时这样表述:为什么中美双方在处理两国关系时如履薄冰,因为代价是原来的百倍。
西方学术界的这些观点破解了中国威胁论的迷思,美国政府显然是接受了学术界的这些主流思想,反应在美国政策上的是摒弃战略竞争对手的界定,把中国定位于“利益相关者”,布什近来不断强调指出中美关系是重要的和复杂的,他管理团队的重要成员也在多个场合阐释这个定位。有专家认为,目前的中美关系定位是布什政府最近几年外交政策中最具创意的一个亮点。
事实上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努力与国际接轨,维护现行合理的秩序和“具有道德的权威”,犹如一个小心翼翼的舞者。中国希望国富民强,实现这个古老民族的复兴。中国的经济发展靠的是自身的艰苦奋斗和与国际经济的融合,靠互利互惠,而非对别人利益的巧取豪夺,中国将这个进程称之为和平崛起。
另一方面,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之中,力所能及地承担大国责任、担当大国角色,在六方会谈、伊朗核问题、国际反恐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胡锦涛主席去年在联合国首脑会议上发出呼吁:共建一个和谐的世界。这就是中国的“意图”,中国没有改变世界秩序的“意图”,中国正在为建设和谐世界作出积极努力。
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的一篇评论说:“在历史上,很难找到一个比当今中美关系更恰当显示大国势力平衡的政治例子”。美国定位中美关系“利益攸关”,中国力倡“建设性战略合作”,中美两国对新型的大国关系都有了自己解读,尽管目前两国在拥挤的国际舞台上难免发生碰撞和摩擦,尽管双方还有多方面的差异和分歧,但共创和平、和谐却是两国的共同追求和使命。基于此,相信两国元首在磋商解决两国间的一些具体问题的同时,会充分发挥政治智慧,探求大国关系的新模式、共议大国关系的新思维。
的确,可以预见的是,即将举行的中美峰会,其意义不单限于两国关系,将牵动未来历史的走向,两国如能全面理解新的利弊得失的意义,很有可能开创新的历史篇章。本世纪的两个巨人会有不少争吵,但四月的“胡布会”展现的应该是笑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