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 汽 车
房 产|电讯稿|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文教育|视 频|商 城|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科教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迷雾重重 七问“中科院院士被指论文造假”迷局

2006年04月13日 10:50

  编者按:3月底,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司履生致信中国科学院,称中科院院士、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涉嫌“论文造假”,在科技界内外激起波澜。

  近段时间以来,对于科技界学风道德建设滑坡的批评日渐增多,论文抄袭,成果造假,骗取经费,评审拉关系、走后门……种种来自科技界内部的揭露和抨击,引发人们对科技工作者学术品德的关切和忧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批评大多停留在“泛指”的层面,监督仲裁部门很难据此对具体的人和事进行调查及处理。

  司履生教授对魏于全院士的举报,是近年来少有的实名举报,涉及的内容比较具体,加之双方都是肿瘤免疫学领域有一定声望的资深专家,所以无论最终调查的结果如何,都将成为举报学术不端行为的典型案例,对我国正在完善中的科技界学术规范和制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记者对当事双方和有关方面进行了初步调查和采访。应该坦承,由于举报涉及的核心内容专业性较强,新闻媒体很难也无权对是否“论文造假”作出最终的评价。我们将了解到的内容和疑问予以公开,是希望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推动有关主管部门和学术机构对这一事件的进一步独立调查、公正裁决和信息公开,还清白者以清白之身,给违规者以应有惩戒。

  日前,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司履生致信中国科学院,公开举报中科院院士魏于全发表在国内学术刊物《中华肿瘤杂志》和国际学术刊物《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两篇论文涉嫌“学术造假”,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在司履生看来,魏于全有什么错?

  3月31日上午,我们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病理楼二层办公室见到了司履生。

  司履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免疫病理及肿瘤免疫,曾先后两次赴美进修和协作科研,历任中华医学会陕西省分会常委,《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中华肿瘤杂志》特约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生理病理学科学基金评审组副组长。

  司履生在信中说:

  “《异种黑色素细胞疫苗诱导小鼠恶性黑色素瘤免疫反应》(发表于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肿瘤杂志》2001年第23卷第2期,编者注)一文,介绍了他们用猪的黑色素细胞做瘤苗对小鼠进行主动免疫预防和治疗小鼠的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结果。只要稍稍认真阅读一下,就不难发现实验设计中的明显错误,实验结果的不真实性和实验结论的不可靠性。十分明显,这是一篇十分拙劣的假科学论文。”

  “另一篇论文《immunotherapy of the tumors with xenogeneic endothelial cells as a vaccine》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 2000,6(10) 1160),这被认为是奠定魏作为院士的基石之作。的确,这一篇论文没有出现像上一篇论文那样的设计错误。从文字上看,这也的确是一篇结构十分严谨,英语水平修养很高的文章。但是,只要使用免疫学和病理学的基本原理认真思考一下,就不难看出其中的诸多破绽。这一论文同样是一篇虚假的编造出来的赝品。”

  更令司履生感到诧异的是:

  “2003年,我给《自然·医学》写了一篇评述性文章,当编辑部接受我的短文以后,要他写回复文章时,他一连5周,每星期五从成都飞到西安,星期六到我的办公室恳求我一定不要发表这一文章。”

  “他说,这对他十分重要,关系到他的个人名誉。只要我将文章撤回,他愿意给我资助100万元的科研经费。”

  “除了他亲自来以外,他还动员我的朋友,以至我认识的熟人,对我进行劝说,要我放弃发表那一篇评述。”

  “我迫于形势,向《自然·医学》写了信,只是要求推迟发表。然而,编辑来信说,既然有这么多麻烦,他们就决定不予发表。于是,这一问题就不了了之。”

  这一年,魏于全参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1月底,魏于全成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50年来的第一位院士。

  司履生为何要“旧事重提”?

  现任四川大学副校长的魏于全院士, 1983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96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1997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是“十五”“863”生物与农业技术领域生物工程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司履生说,他看到魏于全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论文,是2001年评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项目时。当时,魏于全“申请了一个关于‘抑制肿瘤血管生长’的重点项目,资助金额是150万元。”

  “我当时看了他的申请书,觉得有很多东西不可靠。他在申请书后附上了2000年他在《自然·医学》上面发表的那篇文章。粗粗看下来,觉得这篇文章不可信,其中有不少问题。”

  “二审的时候,分了两个小组。在组里面,我是病理方面的专家,讨论的时候,我对魏于全的文章提出了一些意见,提出他的研究结果不可信,组里的不少专家都同意我的意见。”

  “我提出在这种情况下,没办法进行评审,应该让魏于全来答辩,落实后再说。因为当时找魏于全来有困难,基金委有关负责人就拨通了魏于全的电话,让我和他在电话里沟通查证。我在电话中说出了自己的疑问,但是对话没有解决我的疑惑。”

  司履生说:“在那次的基金评审中,经过我们的坚持,形成了一个决议,必须组织一个专家组,对魏的工作包括实验记录进行认真的检查以后再决定是否给予资助。”

  对于这次评审的过程,记者找到了当时参会的一位当事人。这位当事人说:“当时的确有些争论,但是有个很重要的细节:最后决议是一致通过对魏于全的资助,事实上所有专家,包括司履生教授都投了赞成票。同时,在决议中也的确有这样的建议,就是要组织专家对魏于全的实验进行检查后再确定资助。”

  记者还采访了当时参加评审的另一位专家,据这位专家回忆,当时司教授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大家的确有些讨论,但因为在那个时候,中国科学家在《自然·医学》这样的顶级杂志上能发一篇文章并不容易,也不多见,大家觉得《自然·医学》杂志的编辑应该还是有水平的,于是投票时还是赞成给魏资助,同时也在决议中提出建议,要先组织专家对魏的实验进行检查,以确定其真实正确。

  专家事后是否对魏于全的实验进行了检查,司履生表示并不知情。可是后来,他又在《中华肿瘤杂志》上看到了魏于全发表的另一篇文章。“我看到这篇文章,十分失望。”司履生重新找到魏于全在《自然·医学》上发表的论文,进行了较为仔细的研读,发现了更多的问题,“于是给《中华肿瘤杂志》和《自然·医学》写了评述文章。”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文章都没有刊发,这件事情也最终耽搁下来,一拖就是3年。”司履生说:“这件事憋了这么久,我的心里也很难受。我马上就要退休了,这在我心里总是个事。现在,国家对科技事业这么重视,对学术腐败的治理会更加重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而且,我也希望能在自己退休之前,把这个事情解决。”

   

  [1]  [2]  [3]  [下一页]

 
编辑:张磊】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打印稿件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新闻热线:(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