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在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区域协调发展”被提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去年11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一个新亮点,国家正式启动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区域规划编制。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发展升格为国家战略,引发了一场城市群经济发展之辩。列入区域规划试点的为什么是这两个城市群,而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成渝经济圈落选?升格为国家战略,是否意味着国家将全力支持这两个城市群的发展?
权威专家分析认为,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都涉及三个省市,行政壁垒已经极大制约了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另外,作为世界第6城市群,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已经初步成型,区域合作“条件最好”;而京津冀区域协调迫在眉睫,区域规划已经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对于珠三角的落选,有人用“要么太小、要么太大”来形容它的尴尬。所谓“太小”,传统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只限于广东沿海地区,没有省际协调问题;所谓“太大”,“泛珠三角”包括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规模、人口、经济总量等几乎占据中国的三分之一强,“太大”就让人无从下手。
“成渝经济区”去年10月被写进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初稿,但在此次全国“两会”上公布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这几个字已经消失。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蒲勇健认为,究其原因在于两地目前依旧沿袭计划经济模式下获得发展空间的习惯性思维,一谈发展,就更多地考虑找中央政府要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而此次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不提“成渝经济区”,不再具体提及对某一区域的“特别关照”,在政治操作上是一大进步,是操作手法成熟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此举可能表明国家不再以“命名”方式来赋予某一区域以发展特权,而是通过设定“符合条件则予以支持”的方式,来体现公平性和操作的灵活性,并暗示地方政府改变以往在发展方面的思路。
3月7日,首都钢铁总公司董事长朱继民表示,首钢搬迁工程已启动。这是中国前所未有的、规模最大的城市特大型企业搬迁工程,但这决不是一个企业的简单转移。为了融入京津冀、甚至是未来更大范围内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蓝图中去,已经86岁的“首钢”决定搬家。
专家指出,目前,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协调发展的整体战略逐步确立。为了解决东部与其他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国家将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制度,带动中西部与东部共同发展,而非过去计划经济中所实行的“拆东墙补西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