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广州四月八日电 题:珍惜“侨捐”财富 善用侨务资源
——访广东省侨办主任吕伟雄
作者 郭军 海蓝
从二00四年开始,广东省下大力气对侨胞捐赠兴办的公益事业项目实施规范监管,《广东省华侨捐赠公益事业项目监督管理办法》、《关于在全省建立华侨港澳同胞捐赠公益事业项目监督管理制度的意见》等政策、法规相继出台,侨捐项目监管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日前,广东省侨办主任吕伟雄就有关的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据吕主任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侨胞、港澳同胞造福桑梓,捐款赠物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据不完全统计,从一九七八年到去年,华侨、港澳同胞在广东省捐款赠物,总额折合人民币达三百六十亿元,占全国侨捐总数的七成。如果连同建国以来华侨、港澳同胞的捐赠计算,总值达到人民币四百亿元。兴办公益事业项目三万多宗,捐建道路、桥梁、学校、医院、图书馆、体育馆等项目逾二万四千个,建立各类公益事业基金近三千个。二00五年度,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为广东省公益事业捐赠金额达九亿元人民币。
侨胞捐赠在广东历史长、人数多、分布广,影响大。目前,全省侨捐项目星罗棋布,许多项目的建成,聚集了成千上万乡亲的共同心愿。
吕伟雄认为,“从侨务工作的发展来看,侨捐项目是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活宝贝’。”
吕主任感慨地讲起自己的亲身体会:“改革开放初期,从佛山城区下乡到各地,有这么几句话:到恩平去,饿死;到鹤山去,气死;到中山去,闷死。原因主要就是路不通,行路难。到中山去要过七个渡口,走了十来公里又要下车坐船过河。
“华侨就是在那个背景下捐给我们钱的,这才是最珍贵的。华侨华人的捐赠是我们改革开放的奠基石,为广东的发展注入了原动力。同时,其中也藴含着华侨深厚的爱乡情怀,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建设和谐富裕安康的社会进程中弥足珍贵。”
他分析指出:“现在跟我们联系的较少有在当地出生长大的华侨华人新生代,但如果我们能把这四百个亿的财产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培育侨务资源的平台去做,情况就会慢慢不一样了。捐赠者的后人会不断地去跟进,与家乡的联系就会不断地加强。”
吕伟雄表示,当前,广东部分地区由于观念模糊,或是利益驱动,一些侨捐项目受到侵蚀,遭到破坏,引起捐赠人的强烈不满。但是没有制度,没有手段,管理起来遇到很大难题。同时,捐赠项目缺乏管理和维护,捐赠项目成了华侨华人贴钱的一个“黑洞”。很多捐赠人怕就怕捐了第一次,后面还要捐很多。总体来看还没有建立起一种规范的可操作的长期的制度,现在要像保护文物一样,来保护好侨捐项目。
他表示,从今年起,广东将在全省范围内用两年时间做好侨捐项目的普查、确认、建档工作,建立和完善各项监督管理制度。对侨捐项目力求做到:底子清、档案齐、责任明确、制度完备、监管到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