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7日电 据新华网报道,继3月23日欧委会正式批准了对中国和越南产皮鞋反倾销案的初裁方案一周之后,3月30日欧盟、美国常驻WTO代表团大使分别致函中国驻WTO代表团孙振宇大使,就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等措施在WTO提起争端解决机制下的磋商请求。时隔一天,欧盟发表公报称,将对中国7家彩电企业恢复征收44.6%的反倾销税。
10天之内,三起贸易摩擦接踵而至,再次敲响了中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警钟。
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从1995年至2005年,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在世贸组织成员发起的反倾销案件中,约六分之一针对中国。2005年,中国遭遇反倾销调查51起,为历年最多。
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局长王世春介绍说,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等因素的影响,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已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摩擦形势日趋复杂,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呈现四大征兆。
一是涉案产品范围不断扩大,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纺织、机电等中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此外,在中欧、中美就纺织品问题达成一致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纺织品方面的矛盾有可能进一步显现。此外,近期国外还高度关注中国钢铁等产品,摩擦可能会接踵而至。
二是在中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不断增多的同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也呈扩大化趋势。目前,印度、土耳其、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数量占案件总数的60%。
三是从贸易保护手段看,反倾销仍是对中国使用最多的贸易救济手段。部分WTO成员援引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6条对中国发起的特保调查增多。此外,发达国家同时还利用技术贸易壁垒、技术标准、检验检疫等非关税壁垒和手段,限制中国产品出口。
四是贸易摩擦逐步由货物贸易领域扩展到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由企业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层面延伸:特别是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等方面,中国面临的压力增大。
制造业大国为何就成了全球贸易摩擦的“重灾区”?专家指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中国具有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所生产的产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对国外相关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成为贸易摩擦的“矛头所向”。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基于自身利益,将部分利润较低的中低端产业外包给发展中国家。中国由于具有比较明显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和资源优势,因此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20多年来,中国出口高速增长,产业链日趋完善,部分产业具有了生产中高端产品的能力,出口产品质高价廉,以致中国商品不但成为发展中国家,甚至成为发达国家的有力竞争者。
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扮演的这一角色日显尴尬:一方面是接踵而至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却是量增价跌后日益微薄的利润。一方面出口量很大,产品遍及全球;另一方面却背负了“倾销”的恶名,还带来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这样的尴尬表明,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在全球产业链条中,中国目前的生产方式处于加工、装配这一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环节。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投资占比过多,带来产能增加过快,而最终需求不足,造成了企业经营上的困难,越来越多地依靠出口,而出口最终引起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摩擦。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转变增长方式,通过企业自主创新和培育自有品牌,是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