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28日电 汕头市与台湾地区两地农业生态环境相似,气候、地貌和作物生长节律基本相同。据不完全统计,汕头目前累计引进台湾农业新品种过百个,其中有18个果树树种,品种达40多个。
据《澳门日报》报道,在汕头澄海湖心农场,人们可见到夏天才能结果的蜜释迦(在汕头被称为“林檎”),此时挂满枝头,翠绿一片。 这是台湾商人陈先生建起的100多亩优质水果试验基地,在果园忙活的陈先生热情地说 :“台湾林檎比本地的林檎少了甜腻,却多了菠萝味的清香。”
据称,蜜释迦从台湾移植后,选择反季节种植,达到延长保鲜期的目的。果子熟后放在冰箱20多天不会变质,空运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每公斤可卖到20元。由于是反季节水果,倍受市场靑睐。
尝到甜头的陈先生计划进一步完善农场的种养结构,放养家禽,形成良好的生态链。瞄准市场,把台湾先进的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直接引进大陆。
在澄海土生土长的陈俊希,1997年在澄海和平农场建起果园,从台湾引进杧果、番石榴、靑枣等种苗,种植规模最大时达到300多亩,同时他还积极学习培植技术,培植台湾优良的水果种苗出售,种植面积累计已超过3万亩,不仅在粤东地区,而且江西、福建的果农也慕名前来购买。
1988年5月汕头有了第一家专门生产加工水产、禽畜、果蔬的台资农业企业,随着汕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汕头倡导汕台农业合作,引导台商投资农业开发,台资农业企业得以迅速发展。
截至2005年底,历年累计批准注册台资农业企业85家,总投资1.48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3亿美元。
目前,台商投资的农业项目大致呈现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对半格局,且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台商自带资金、品种、技术、设备和市场讯息,建立生产基地,创办加工企业,形成“公司 + 基地 + 农户”和“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体系,不仅带动所在地的农村发展与农民增收,而且出现了一批颇具规模的示范企业。 (潮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