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22日电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我觉得他们根本就不懂,说得完全是外行话。”日前,中国房地产与住宅研究会副会长包宗华表示。包宗华所说的“他们”,指的是建议用廉租房取代经济适用房的有关人士。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部分政协委员提议加大廉租房建设力度,以廉租房取代经济适用房。此提议一经公开,立即得到包括一些开发商在内的许多人士的赞同。但反对声也是此起彼伏。
“什么是廉租房?什么是经济适用房?怎么能代替呢?!”包宗华对“两会”出现的此“声音”感到十分困惑,他说,“如果政府现在大力建设廉租房,走实物配租的路子,势必又走回老路去了。”
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终结者?
“经济适用房制度在中国推行了10年,虽然圆了一部分中低收入者的购房梦,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政府要不断地消耗土地去建经济适用房,政府的压力很大。而如果通过廉租房来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一次性使用一定数量的土地就够了。”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广州番禺祈福新村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彭磷基关于《加大廉租房建设力度,用廉租房取代经济适用房》的提案格外引人注意。
除了经济适用房耗地量大,政府压力大之外,彭磷基表示,用廉租房取代经济适用房,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廉租房不需要大规模改造。二是相对租房补贴来说,廉租房适用于所有城市。三是相对经济适用房来说,廉租房更适宜贫困人群。
众多地产商也纷纷力挺部分委员的上述建议。“我非常赞同用廉租房取代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更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存在没有达到政府保障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的初衷。”一位房地产开发商说,“长期来看,用廉租房逐步取代经济适用房更是上策。”
取消经济适用房是因噎废食
事实上,关于经济适用房是否应取消之争在去年就已经出现。只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经济适用房多了一个替身——廉租房。
“中央从去年以来确立的精神是加大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以及廉租房建设的力度。”北京房协住宅学术委员会委员蔡金水也认为用廉租房取代经济适用房的做法,“不太可行”。
“中国跟许多国家不一样,老百姓希望居者有其屋,都愿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不像国外有的家庭一生要搬七八次家。” 蔡金水说,由于受户籍制度等限制,中国老百姓不像国外有的家庭可以自由迁徙,租房的观念远没有购房的愿望强烈,因此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都是不可或缺的。
“收入特别低的家庭,买不起经济适用房,即使是房价降到每平方米1000来块,他们照样买不起。而经济适用房面对的是工薪阶层中低收入家庭,这部分家庭不属于最穷的家庭,他们有一定的购房能力。对于生活在最底层的家庭,政府应该给他们提供廉租房。”蔡金水说,对于最低收入家庭,就像你不能保证他们一辈子都住廉租房,收入超过一定水准必须要求他们搬出去一样,这些家庭也不见得都愿意一辈子都住廉租房;同样的道理,那些买得起经济适用房的中低收入家庭,也不见得都愿意去住廉租房。
会产生新的不公?
“政府搞公房其实是最笨的事情,公房无论是建设,还是维修,都需要很多的资金,是一个无底洞。”在包宗华看来,取消经济适用房,改为重点建设廉租房这种公房,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这样不仅政府会背上更大的经济负担,而且,一旦遇到刮大风下暴雨,政府房管部门不是忙着抢修,就是提心吊胆,睡不好安心觉——因为万一公房塌了把人压死了,房子是政府的,责任是政府难以推卸的。”
“中国廉租房根本没搞起来,迄今北京也总共建了14000套廉租房,相对1000多万人口来说,不到1%。经适房与廉租房不同,是给有购买能力但又有点困难的家庭在购房方面给一定优惠。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是两个东西,面向两个不同层面的家庭,根本不能相互替代。”包宗华说。
包宗华认为,在住房保障方面,中国应学习美国特别是新加坡的做法。在美国,除了建立有完备的住房保障制度外,市场同时始终保持有大约10%的空置房,如此数量之多的空置房对稳定房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住房保障方面,美国实行的是补人头的方式,新加坡实行的则是补砖头的模式。无论是在美国还是新加坡,政府都没有大力去建廉租房。新加坡现在的做法是政府把上世纪50-70年代的旧房买过来,作为廉租房象征性地收取一定的租金供最低收入家庭居住。
“取消经济适用房,大力给最低收入者新建廉租房,在中国肯定不能搞。倘若由政府出钱来建设大量廉租房,不仅走回了实物配租的老路,而且让穷人住新房,中低收入者反而无法改善住房条件,只能还住旧房,必然会产生新的不公,引起中低收入者的抗议。”包宗华说,“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从来不给最穷的人建新房,都是让他们住旧房,从情理上说这也是行得通的。”
“我们应效仿新加坡模式对房屋进行置换,盘活存量旧房,可改补砖头为补人头,由政府出钱补贴低收入家庭。虽然这样,让最穷的人租住旧一点小一点的房子,但这种方式比实物配租惠及面更广,最低收入者都有房住。”包宗华最后说。(周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