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 汽 车
房 产|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 文 教 育|视 频|商 城|供 稿|产 经 资 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建设新农村应从农业产业化着手

2006年03月21日 14:32

  (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 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建设“新农村”肯定是当下中国最热门的话题,只要从搜寻引擎一点,有关记录达千万个,这除了是因为今年两会的重中之重,从某种角度上看,建设“新农村”己经有了点炒味,希望它不会是另一一哄而起的形象工程,也不是原有“三农”政策的另一炉灶。

  依笔者看来,新农村的“新”应该是体现在农民的生活质量上,这也是中央多年来的“三农”政策宗旨。所以,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才是最终意义,而这根本是要拿出解决农业发展的长远方针,引导薄弱的农业走向产业化,农民才能真正的脱贫,农村才能“新”起来。

  有迹可寻,每当中央有新政策,各利益团体必会一哄而起,钻政策的空子,找政策的好处,形象工程到处都是、利益归边。以史为鉴,中央及各级政府必须明确指出建设“新农村”不是“三农”政策的另一版本,是观念的提升,是号召全国人民对三农问题,解决三农的弱、穷、苦的重新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的远大工程。

  建设新农村最可怕的是大拆大建的形象工程,以此作为政绩攀比的表现,和各级政府与企业举债的借口。因为农民的耕地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所以,建设新农村,谁来买单,避免形象工程,乱占农民耕地成为关键所在。

  建设新农村这张账单由中央及各级政府来买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自建国以来,一直是以农业支持工业,改革开放以来,更是让一部份人先富起来;如今工业己哺育起来,一部份人也已富起来,应该是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侯,以城市支持农村的时侯。不过,有人会问如果由政府来买单,城市来支持,那农民可能会因为没有金钱的参与而没有积极性,这种担心的确存在,但穷苦的农民有钱参与吗?所以,政府在这方面的调配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笔者认为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发展,不但能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更是最终的发展方针,因为农业是农民之本,当根本问题得以解决,新农村自然应运而生。

  农业既是内地最薄弱的基础产业又是8亿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依靠,故农业的发展问题应该是今后的头号经济问题。农民收入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它必须通过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才能逐渐跟城里人缩少差距,而这种发展其实就是农业的发展。如何使农民的增收能够持续,则必须从农业和农民本身找出解决方法,而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应该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方向。

  农业产业化是把不同环节的农业生产组成一条互相连接的生产链,把初级部门的种植工序和农产品的加工部门连在一起,组成上下游于一体的有规划统耕、统产。加工部门有上游部门的规模化生产和原料直供,在加工工序增值上,自然更有空间、更有效益。这样,务耕的农民不但能清晰地了解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同时又能做到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的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

  国内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又少,对农产品的需求将长期求大于供,据农业部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显示,2005年的农产品进口额占国内进口总额的4.3%,贸易逆差11.4亿美元。在大需求下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加工的增值空间非常大,随之而来的商机也非常多,农业产业化发展正合时宜,而且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当的附加值和创值空间。

  况且,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村,农民的就业压力很大,农业产业链中的各个工序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加工部门,这正好能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吸纳到加工部门,不但可以分享到加工部门所创造的附加值,在自身的认知和增值上也能更贴近市场。这对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又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和收入,届时,三农的整体水平得以提升,新农村也就展现在我们面前。(摘自香港亚洲时报在线中文版;作者:洪肇辉)

 
编辑:张明】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