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21日电 今天,是中共历史上有名的“红小鬼”、原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诞辰90周年纪念日。《人民日报》刊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的文章《深切怀念陈丕显同志》,全文如下。
深切怀念陈丕显同志
(2006年3月21日)
曾庆红
今年3月21日,是陈丕显同志诞辰90周年纪念日。陈丕显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党和人民深切地怀念他。
陈丕显同志年仅13岁就参加了革命,是我们党和军队著名的“红小鬼”。他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起来,在复杂的环境中不断走向成熟,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锻炼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光辉的一生,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在职还是离休,始终保持着当年“红小鬼”的革命本色。即使后来他年已古稀,许多他从前的老领导和老战友,甚至比他年轻的同志,都一如既往亲切地称他为“阿丕”。
丕显同志1916年3月出生在福建省上杭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29年秋,在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领导农民群众“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之时,丕显同志满怀革命理想和战斗豪情,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中。主力红军开始长征后,他接受组织安排,留在南方坚持斗争。1935年3月底,随同项英、陈毅等同志突出敌人重围,在赣粤边地区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丕显同志奉命寻找和联络部队,为赣南游击队出山抗日做了大量工作。1939年,他担任了中共中央东南局青委书记。1940年,从苏南渡江北上,参与创建了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并担任领导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丕显同志在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中军区担任领导工作。1946年9月,党中央指示华中野战军向北发展,主动撤离华中和两淮(淮安、淮阴)地区。根据华中分局决定,丕显同志作为华中分局代表留下,坚持斗争,后又作为华中工作委员会书记,一直领导着华中地区的党政军工作。
在新中国诞生前夕,1949年4月,丕显同志随军渡江南下,任苏南区党委书记、苏南军区政委。1952年2月调上海工作,先后担任上海市委第四书记(代理第一书记)、第二书记、书记处书记。在党的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65年4月主持上海市委全面工作,11月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丕显同志还先后兼任华东军政委员会、行政委员会、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上海警备区的领导职务。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期间,丕显同志受到残酷迫害,被关押长达八年之久,亲属也受到株连。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丕显同志从1977年2月起,先后在云南、湖北担任领导工作。在党的十一大和十二大上,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党的十二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随后调中央工作。1983年5月至1985年7月任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1983年6月当选为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7年11月至1992年10月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95年8月23日在北京逝世,走完了他光荣的一生。
丕显同志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夙兴夜寐、呕心沥血,为党和人民做了大量工作。无论是闹革命、求解放,还是打日寇、救中华,也无论是抓建设、谋发展,还是搞改革、闯新路,他都始终如一地恪尽职守、奋发有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丕显同志为我们党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革命伊始,主要从事青少年领导工作,他以自己的蓬勃朝气,把这项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并动员和带领一大批年轻人加入了红军队伍。他参与领导的赣粤边游击战争,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中保留了党在南方的火种、力量和战略支点。从抗战到解放,丕显同志在距离敌人心脏最近、对敌人威胁极大的苏中根据地坚持斗争达10年之久。抗战时期,他深入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民主政权,粉碎了敌人多次“扫荡”、“清乡”,使苏中根据地扩大到2万多平方公里、800多万人口。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华中军民,机动灵活,配合主力部队,主动出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当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时,又有力地支援了主力部队的外线作战。他所领导的根据地,先后孕育并锻造出我军的四个纵队。在淮海战役中,他领导的华中地区共动员了107万民工支援前线,其中随军民工22.5万人,担架1.5万多副,小车8万辆,供应粮食1.1亿斤。陈毅同志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民工们用小车推出来的。而这些小车,相当一部分就是由丕显同志领导组织而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丕显同志长期在地方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造了突出业绩。他在受党委派统揽一方事业的过程中,总是刻苦学习和提高执掌政权的本领,每到一处总是很快就开创出新的局面。在苏南,他主持党政军全面工作,积极推进土地改革,有效医治战争创伤,努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使当地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他感慨地回忆说:“这三年,在我的革命生涯中,是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后又一个难忘的三年。前一个难忘集中在一个‘苦’字上,后一个难忘集中在一个‘新’字上,就是在新的任务面前去学会新的本领,为巩固和建设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努力奋斗。”①1952年之后,丕显同志受党的委派,在上海这个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工作和生活了23年。他协助陈毅同志,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以有效的措施,荡涤了旧上海的污泥浊水,稳定了上海的经济社会,推动实现了上海的社会主义改造。他为全面恢复和发展上海的工业生产,支援全国重点建设和边疆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他还按照党中央批准的方针,与市委其他同志一道,调动广大工人、知识分子和工商业者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沿海老工业基地的优势,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无论是闵行工业区的众多现代企业,还是上海地区尖端的航天和军工基地,都凝结着他的汗水和心血。上海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成为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丕显同志功不可没。
进入新时期,丕显同志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他在云南和湖北工作期间,正是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初期。他坚决拥护和坚定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正确路线,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左”的错误影响。湖北人民至今还记得,丕显同志一到湖北,就坚决平反冤假错案,全面落实干部政策,使全省20多万人的历史遗留问题很快得到正确解决。他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要求湖北转得快一些、好一些。他在领导湖北的经济建设中,十分重视农业、林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主导作用,重视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到中央工作后,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提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做了许多组织和协调工作,在我们党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退居二线后,他还始终关心上海和各地的发展情况,并积极建议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丕显同志还为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方面的建设作出了多方面贡献。他坚决执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人才,以果敢的魄力选拔人才,推动实现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在离开湖北调往中央时,作为临别赠言,他希望领导干部一定要在思想上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在分管全国政法工作期间,他协助彭真同志,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组建国家安全部,创建武装警察部队,加强政法干警队伍建设,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他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程。1978年7月,他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领导干部要让群众讲话》的文章,主张发扬民主、坚决维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在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务工作期间,努力加强立法和监督等工作,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对知识分子热情关怀,要求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在晚年还一直思考如何总结历史经验,保证党的事业健康发展,对党史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并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发表了不少纪念文章,撰写了多本回忆录,为以史鉴今、咨政育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丕显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杰出代表。我们纪念他,就要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高尚品格,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使党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
我们要学习陈丕显同志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革命情操。丕显同志是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毅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他对党和人民忠贞不渝,对党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又要与数十倍敌人周旋斗争的情况下,他的革命意志仍然坚强如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什么苦都能吃,什么事都能干,什么困难都不怕,什么工作都难不倒”。“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他坚持原则,站稳立场,始终拒绝与林彪、江青一伙为伍。虽长期遭受诬陷和迫害,但他毫不妥协,顽强地与“四人帮”及其在上海的死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保持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气节。
我们要学习陈丕显同志对革命和建设事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无论是在夺取政权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执掌政权的和平时期,丕显同志都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勤奋工作。他不顾自己体弱多病,坚持有一分热,就为党的事业发一分光。很多时间,他都是以副职承担着正职的工作,他总是全心全意,尽责尽力,从不计较个人名利。他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都勇于承担责任,从不诿过于人。离开领导岗位后,他的心也没有离开过党的事业。即使在重病期间,仍关心着党和国家的命运。他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我自忖一生革命,不能说一点错误没有,但自己是始终忠于革命、忠于祖国、忠于党的,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极尽绵薄之力。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我们要学习陈丕显同志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优良作风。他无论在地方还是在中央工作,总是心中装着群众,时刻不忘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关心群众疾苦。在地方工作时,他作为党委主要负责人之一,经常不辞辛劳,奔走于各地,调查研究,访贫问苦,指导解决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哪里发生灾情,他总要到那里去看望群众,帮助群众渡过难关。他重视群众的来信来访,要求将一些重要的来信送给他亲阅。他要求减轻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负担。他还十分惦念革命老区的情况,始终关心老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丕显同志说:共产党一切是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只有党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真正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才能更坚强有力地带领群众克服困难,一道前进。
我们要学习陈丕显同志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的精神。1960年4月,他到福建考察工作,在家乡龙岩,发现浮夸风造成人民群众生活艰难,甚至吃不饱饭。他彻夜难眠,心情很不平静,迅速向党委作了报告。由于及时采取措施,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同时,他还不顾个人风险,将真相以及解决问题的意见书面报告了中央。周恩来总理见了报告后,表扬他为闽西人民做了一件好事,并说:“中央很重视你的报告,已要求各地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搞好生产自救。”③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他强调,我们党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解放思想,尊重科学。
我们要学习陈丕显同志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可贵品格。丕显同志一贯坚持党性原则,遵守党的纪律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坚持民主集中制,维护党中央权威。他作风民主,平易近人,爱护干部,维护团结。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以身作则,一身正气,反对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强调搞好党内关键是要把领导班子的作风搞好。他对家属、子女严格要求,处处表现出人民公仆的本色,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敬佩。
陈丕显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十年多了。今天,我们纪念、缅怀、学习陈丕显同志,一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满怀信心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注释]
①《陈丕显在苏南》,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331页。
②《陈丕显回忆录———在“一月风暴”的中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③《陈丕显回忆录———在“一月风暴”的中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页。
(来源:人民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