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 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两个多月前,10多年没有见面的老同学从农村老家来,和我谈起新农村建设,沧桑的脸上洋溢着兴奋。他承认,许久没有激动的感觉了,他从这次政府倡导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看到了许多商机。
他兴奋地给我列举了他扑捉到的挣钱的机会:随着国家将大规模地对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他可组织一班人承揽工程,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可在农村设立连锁超市,随着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他还有机会在农村建立图书馆等等。他说他要筹措一笔资金,马上运作这些宏大的计划。
日前,在农村老家见到这位老同学,没想到他满脸愁云。他说,现实没有他想象的简单,他不仅没有筹集到钱,还被别人误解为骗子、疯子,许多农民说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他有些“别有用心”。一些基层政府官员说,还不知道新农村建设怎么整呢,你一个农民用不着操这份心。
满腔热情遇到了强大的现实冷漠,这位有知识的乡村青年不得不打算继续离开家乡到城市里打工。
其实,老同学的不解,正是中国新农村建设所应该思考的激情与理性问题。
一是激情问题。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激情,新农村建设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更需要调动民众的激情。
应当说,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中国高层的共识,特别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心系“三农”的一系列举措,让农民看到了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激情已在部分精英群体中燃烧。但是,如今,新农村建设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调动作为农村建设主体力量的农民的积极性问题,或者说怎样燃起农民的创业激情。
农民是最讲实惠的,他们见不到实实在的效果,是不会轻易相信人或事的。尽管这些年来,农民与基层政府的距离在拉大,但他们还是相信政府的,尤其是相信高层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府高层作出的决定,农民们相信这是真的,他们盼望着“新农村”能改变命运,但他们担心基层政府官员能否把这个好事做好,能否把这个好经好好的念下去。
能否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关键是在基层政府。而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规范基层政府官员的行为,却是大问题。
二是理性问题。缺乏理性的一哄而上的运动绝对不会有好结果。新农村建设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自20世纪以来,中国不缺少一些改良农村的志士仁人,如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的“农村建设”和“平民教育”试验;李昌平的基层改革;但有的成效有限,有的含泪终止。
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著名“三农”问题学者徐勇总结历次中国农村改良运动成效不明显的原因后得出教训说,毕竟当今中国已深刻地卷入到现代化的世界体系中,农民早已不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传统农民,他们的需要和愿望正与城市迅速合拍。我们不可能在一个“村村通”的日益开放的世界里,要求农民“清心寡欲”,生活在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里。
因此,理性要始终贯穿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才不会使许多人异想天开。
激情寓于理性,该是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应有的内涵。(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肖伟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