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17日电 据工人日报报道,当前已进入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求职的高峰期,一份关于“2006大学生就业力调查”的报告显示,目前“零工资就业”的人已占被调查者的0.8%左右。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据统计,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338万人,总人数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在今年郑州首次大型人才交流会上,为了增加竞争力,一些应届毕业生“主动”选择“零工资就业”,不惜“牺牲”原应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再要求用人单位尽他们应尽的义务———为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为什么主动提出“零工资就业”和“主动牺牲保障”呢?
河南省职业介绍中心人士说,当就业的大门压得很低、很窄的时候,要想过这个大门,不“主动”把自己变得矮小一点,怎么能过得去呢?
专家分析指出,一些大学生固守传统的择业观,促成了“低工资就业”甚至“零工资就业”。大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的人才市场出现供过于求,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在选聘人才时,自然会利用“供过于求”这个机会,降低待遇。而当那些没有念过大学的人所挣的钱比大学毕业生挣的还多时,人们就会怀疑上大学的必要性了,甚至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
河南省职业介绍中心的职业指导师尹俊良认为,“零工资就业”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廉价推销自己的同时,给其他求职者带来了更大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大学生就业市场。同时,抱着不要工资只要工作的愿望来求职,往往会被惟利是图的企业利用。
一位社科专家则认为,“零工资就业”显然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为求职者寻找发挥自我价值的空间和舞台提供了一条新途径。既然这种社会现象能够产生,就有其出现的原因和必然性。因此,应当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盲目遏制。(肖树、杨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