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十一五”规划即将提交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和批准之际,媒体还在热议从“计划”到“规划”一字之差的重大转变,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却说,“计划”不是贬义词。
从2001年起,刘国光领衔的、张卓元等十余名经济学家参与的课题组,系统研究了中国前十个五年计划。他们的学术著作《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本周开印。
“在当前讨论制定‘十一五’规划之际,国内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在广为流传,那就是把‘计划’一词完全贬义化。”今天,在这本学术著作即将面世之际,刘国光说,尤其是国内部分讲授西方经济学的人,主张什么都应该市场化,根本不需要计划。这种过度迷信市场化的泛市场化观念,主张取消一切计划,很不正常,也是严重错误的。
在学界,刘国光和马洪、吴敬琏等经济学家被认为是我国“创新和启蒙”市场经济思想体系的一代学者。刘国光认为,“规划”也是计划,是具有指导性、战略性、长远性的计划。
四个“计划”未曾面世
经济学家们用“计划”和“向社会主义经济转轨”两个概念把十个五年计划分成了两段,第一至第五个五年计划,是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有那个时代的一些烙印,而第六至第十个五年计划,则有处于转轨和市场经济时期的特点。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副主编、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董志凯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虽然我国已经开始研究“十一五”规划了,可实际上却是除了“一五”计划正式颁布了以外,“二五”到“五五”计划都因为中途变化太大而未经全国人大通过、未正式颁布。“一五”计划制定时间虽然长,但反复不大;其余四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都比较曲折、指标起伏大,反映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难度。
在董志凯看来,历史上四个五年计划未曾面世的情况,不能简单地解释为缺乏经验,因为恰恰是最缺乏经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了制定工作并颁布实施。四个五年计划难产的原因被经济学家们归纳为决策信息不充分、滞后甚至扭曲,以及违法科学的长官意志、行政命令,导致“计划赶不上变化”。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