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文/陈灿凝
多姿多采的游戏只强调娱乐性,参与者陷于被动和被支配地位,让自由度和创意流失。
陈灿凝:高级游戏专业培训师,香港大学社工系毕业后负笈英国,在Leeds Metropolitan University大学取得游戏工作荣誉学位,曾为多个教育机构、政府部门及企业提供专业游戏教育服务。
香港迪斯尼的负面新闻此起彼落,它的经营手法屡遭诟病,但这无损小孩子要到乐园一游的兴致。为人父母者更以尽早带孩子到迪斯尼乐园游玩为己任,并视之为一项需要优先处理的亲子活动。批评迪斯尼的声音虽然不少,但似乎从未有人质疑迪斯尼所提供的让儿童在参与中体验的游戏价值(play value)。究竟迪斯尼主题公园给孩子的,是否一个有助他们成长、启发他们创意的游戏经验(play experience)?这是一个值得香港父母关心、探讨的问题。
“勤有功,戏无益”这句话的后半部早已被证明是不科学的。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儿童心理学家和家长同意,游戏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关键的角色,对他们身心、智能和教育的发展以及多种技能的培养,起决定性的作用。按照英国的儿童游戏委员会(Children's Play Council)的解释,游戏一词,泛指所有儿童自己选择、对他们而言有创造性而又能为他们提供满足感的活动和行为。在这个意义上,游戏可繁可简,可以是一班人的群体活动,也可以是一个人的自得其乐。
游戏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并包含一定的冒险成分,参与者需要跳跃奔跑,或者发挥思考力和想象力。游戏是小朋友独特的学习方式,它鼓励、帮助他们大胆尝试、勇于接受挑战和建立自信,从而认识自我和发现世界。游戏重要,因为它让孩子放下书本、走出课室,从直接的经验中实践、感受、观察、思考和学习。游戏与创造力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今天时刻强调创意、将创意等同竞争力的社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致力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游戏机会,既顺理成章,也是身为游戏工作者的我们所喜见乐闻的。问题是迪斯尼主题公园真的能够为小朋友提供一种货真价实 (authentic),甚至极致的游戏经验(the ultimate play experience)吗?
可以肯定,小朋友在迪斯尼主题公园的确找到极大的乐趣,这可以从散布在公园每一角落的小孩子欢笑声中得到证实。可是,从游戏理论的角度来说,作为一个游戏环境,迪斯尼主题公园的最大问题是它太过壁垒分明、井然有序,即英文所谓的over-structured。它提供的游戏表面上多采多姿、种类繁多,但都有一个共通点——设计精巧而计算准确,过于强调娱乐性,结果将参加者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在这些游戏当中,参加者总是根据事先设定、一成不变(non-negotiable)的游戏规则作出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正是因为这种游戏与参加者的支配性(manipulative)关系,以及参加者在游戏中扮演的被动角色,使到迪斯尼公园游乐的经验很接近到戏院看电影。迪斯尼公园的主题以至它的游戏内容越来越受它的电影制作影响,并不是偶然的。
这正是游戏工作者对迪斯尼主题公园的游戏价值的最大质疑。在设计游戏活动的时候,我们的首要考虑,是游戏环境以及游戏的形式和内容是否能够让参加者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名副其实的游戏活动,应该在游戏过程中,为参加者提供充裕的探索、实验和创造的空间。所以在众多的游戏活动中,我们特别重视“自由游戏”(free play)。
家长毋须做游戏专家,但应有一定的游戏知识。游戏带给小朋友莫大的乐趣,但却不可以将它与娱乐(amusement)混为一谈。对孩子来说,游戏不是无关痛痒的娱乐活动——游戏中的孩子往往认真、全神贯注并全力以赴。与其说迪斯尼主题公园是一个游戏场(play environment),倒不如说它是一个游乐场(amusement park)。带孩子到迪斯尼一偿他们的心愿,并没有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真正的游戏机会。
家长与孩子一起游戏是珍贵、无法取代的亲子经验;而与孩子一起去迪斯尼,孩子事后记得的,大概只是飞越太空山的刺激和白雪公主的美丽,而非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对他们充满期望的父母。(摘自香港《亚洲周刊》2006年2月26日一期;作者:陈灿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