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20日电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载文称,按照“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要求,国资改革主要任务是,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06年要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的突破,以理顺产权关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改革。
文章称,以此为纲,2005年12月19日,国资委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针对改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健全制度,增强可操作性,增加了规范企业管理层持股等内容,使规范改制更加全面和完整。这标志着规范国资改制的制度框架已经建立,主要规定大部分都已明确。今后的工作,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规范和出台单项文件。
尽管开局良好,但国资改革在监管体制、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营机制转换、产权有序流转和规范改制等方面还只是“题目拟就”,仍处在正在“做文章”的挑战阶段,任重道远。
其中垄断行业改革尤为迫切和艰巨。“十一五”规划《建议》已经明确了市场化方向,“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目前在发改委的牵头下,2006年的重点落在了投资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电力、民航、邮政、烟草体制和公用事业改革等方面,同时研究提出铁路体制改革方案。
可以说,垄断行业是当前市场关注的焦点领域,尤其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油价、电价、水价等所涉及的行业和企业,其改革和发展的内容和过程一直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以及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但垄断行业的改革因为涉及的利益主体复杂多样,而且由于计划体制影响,背后有相当深厚的部门利益关系,从而造成这一领域的改革迟滞和落后,直接干扰改革大局和民生民利。
放开市场准入,引进多种主体促进竞争,已经被中央确定为改革的主要方向。现在的难度就在于市场准入。因为市场准入不仅是许可的问题,在中国非公有制经济主体还不成熟、不丰富的情况下,主管部门还应该通过各种有利政策扶持和帮助多元主体进入垄断行业。比如,如何用实际行动贯彻和落实《发展非公经济3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