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大学排行榜”又新鲜出炉了。据统计,1987年至2000年间,中国共有13个单位发布了30多个大学排行榜;2000年后的排行榜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但粗略估计也在20个上下。排行榜版本之多、发表速度之快和影响之大,都远远超出此前的一二十年。
大学排行榜泛滥,说到底是“钱作怪”。在教育产业化之前,有过此起彼伏的大学排行榜吗?没有。现在对高校来说,拥有生源即拥有财富,高校奋力争夺生源,帮闲者也及时登场了。上榜的高校是不愁生源的。大学排行榜,近似于评选名优产品,初衷可以说得亮丽堂皇,但归根结底,与钱沾边的排行榜不过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极品、至尊、完美无瑕之类的字眼,多在广告中出现。大学排行榜当然不会庸俗到抄袭广告用语的地步,它采用的是更“科学”的表述形式。中国校友会2006年中国大学排行榜10强显示,清华大学总分、科学研究、综合声誉得分均为100分。
难道清华大学已成圣人办学,完美得恍若仙境?非也,该校人才培养的得分是86.86分。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也有点搞笑了。不知道那些个满分,又是怎么换算出来的。
当然,市场经济的产物不怕搞笑,它要的就是直奔主题,要的就是市场效应。前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认为:我们的教育在育人问题上解决得不好,或者说,这个问题没解决。把他的这席话和琳琅满目的大学排行榜摆在一块,始作俑者真该羞得钻地缝去——连育人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好,还有什么理由和闲心,来折腾这类排行榜呢?
市场经济下冒出来的玩意,原本就含有太多市场运作的成分,难有公平、公正可言。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人乐衷于给教书育人的高校安排座次,而居高不下的高校收费,也给了帮闲者充分表演的舞台。这是不是在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算不算一出悲剧,也只有天知地知了。
(摘自:香港大公报; 作者:廖祖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