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 汽 车
房 产|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 文 教 育|视 频|商 城|供 稿|产 经 资 讯|广 告|演 出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文娱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无极>网上变身"馒头血案":中国影迷的自娱自乐

2006年01月23日 14:18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一部将电影《无极》的画面重新剪辑编辑的、20分钟搞笑版短剧《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2006年刚到来时瞬间成为网络最热门的讨论话题。

  中国的电影人还没有学会娱乐,中国的影迷已经学会了在恶搞中自娱自乐。

  文/戴婧婷

  2005年的最后一天,31岁的上海音乐人胡戈把自己制作的20分钟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上传到他的个人网站,供一些朋友下载完便删除了文件。十几个小时后,他发现这部短片竟然成了网络上的焦点话题和热门下载资源,而他已被冠为“2006年网络走红第一人”,引来无数自称为“馒头饭”的粉丝追捧。“我简直吓了一跳,没想到它会这么受欢迎。”十几天来,胡戈被多家电视台、报纸密集报道。

  这场突如其来的走红令胡戈至今仍感到不可思议,“本来就是自娱自乐而已!”

  “一个馒头”诞生记

  身为网上小有名气的录音行家,音乐制作人胡戈家里拥有全套专业音频制作设备。他平时爱看科幻片和香港的喜剧片,是周星驰的忠实影迷,闲暇时也经常拿着DV拍着玩。胡戈早就想利用视频编辑软件做小短片,只是一直没有付诸实施。去年12月电影《无极》让他看得很不爽,“我觉得这个片子有太多地方不合理!”于是他有了改编的冲动。

  胡戈从小摊上买了一张盗版光盘,一遍遍地看电影的各个段落,“关键是怎么用电影的素材。”又花5天时间创作了剧本。他发现《无极》的故事很像现在很多法制节目中做的社会案件报道,“看起来惊天动地的案子,被搞得很神秘诡异,严肃到夸张,最后发现其实就是一件特别小的事情。”他从电视上录了一期《法治在线》节目,模仿这个节目的样式确立了短片的基本形式。节目预告、插播广告、段落提示、图文说明等等元素一应俱全,甚至连解说词都严格遵循该节目风格。

  故事脉络基本沿用了《无极》本身的情节,但胡戈却异想天开地赋予这些角色现代身份。胡戈告诉记者,编写剧本前,他浏览了很多网友对《无级》的讨论,对那些集中批判的问题进行了夸张处理。“比如大家都觉得那个‘无极’的世界层层套起来的样子特别莫名其妙,所以我就叫它‘圆环套圆环娱乐城’强调一下。”而影片中那场引来无数板砖的王妃风骚脱衣秀,被配上了这样的旁白:“张倾城作为圆环套圆环娱乐城名模,每天工作就是不断地穿衣服和脱衣服。”伴随着杨钰莹甜腻的《茶山情歌》,倾城脱衣的动作被处理成跟着歌曲节奏反复地穿衣脱衣,到了短片结尾,胡戈还不忘给张倾城判了个“有伤风化罪”。满神著名的“悬浮磁”发型则被胡戈设计成“满神牌”口者喱水广告,“凡是不能使头发竖起来的产品都是假冒的!”或许是受香港搞笑片影响,胡戈说,“比如无欢和大将军在法庭上唱RAP那一段,完全就是为了搞笑。我是做音乐的,比较倾向于发掘音乐当中的一些乐趣。”

  除了利用《无极》的影片段落,胡戈还补充了一些素材。比如网友们搬出爱因斯坦对影片中“跑得够快就能时间倒流”的理论大加讽刺,胡戈索性找出一张爱因斯坦讲课的图片,把黑板上的物理公式用Photoshop改成了“无极=无聊×2”。

  剧本完成后,他用一个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剪辑和录音、配乐。所有角色都由他一个人来配音,原则是尽量模仿原来电影中的声音,女声就用软件做处理。全部视频编辑做完,一边看一边添加音乐。陈凯歌悲壮的魔幻史诗《无极》就这样被改造成了一部爆笑闹剧《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馒头血案”究竟有多红?在百度电影搜索榜上,这部小短片力压《无极》等一众大片高居榜首。而早在1月2日,“馒头饭”们就在百度贴吧创建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吧”,专门讨论胡戈和他的短片。4个馒头饭专属QQ群也随之迅速出现并很快人满为患。更有超级粉丝为它制作了多款宣传海报,还一字一句地整理出了剧本电子版。

  电影恶搞:已成为一种类型片

  “恶搞”,用这个无厘头风格的词语,描述《馒头血案》再恰当不过。事实上,拿知名电影开玩笑的恶搞在电影业中早已有之,只是正规的电影制作基于版权等问题,一般不会把其他电影的画面直接拿来编辑开涮,而是通过另行拍摄模仿经典段落、场景、人物和台词,对其进行重新诠释,表达对原作的调侃或致敬,由此形成的戏仿已经是电影业一种很常规的喜剧手法。

  最早的电影恶搞可追溯到1913年,美国导演Max Sennett为了嘲弄当时的影坛巨擘格里菲斯缺乏幽默感,在自己拍摄的影片《Barney Oldfield’s Race for Life》结尾戏仿了由格里菲斯开创的“最后一分钟营救”这一电影套路。从此,这种电影人之间的小把戏没有断绝过,只要有正统的经典权威,就有恶搞的颠覆者。

  观众能在多大程度上体会到这种颠覆的快乐取决于对被恶搞的电影了解多少,所以被恶搞的目标几乎都是名气很大的电影或者观众十分熟悉的桥段。渐渐地,一种专门戏仿经典类型的恶搞式喜剧片应运而生。

  1974年,导演梅尔·布鲁克斯推出影片《闪亮的马鞍》,按照西部片的标准故事和元素拍出了一部滑稽闹剧,被尊为此类恶搞喜剧片的开山鼻祖。70、80年代恶搞喜剧风行一时,戏弄空难片的《空前绝后满天飞》和拿警匪片开玩笑的《白头神探》是其中最有名的系列。而国内观众更熟悉的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王牌大贱谍》系列和《惊声尖笑》系列。

  每年一部的《惊声尖笑》都挑选热门电影上演超级模仿秀,整部影片就是撰改其他电影经典段子做成“拼盘”,最著名的一场戏莫过于片中角色学着《黑客帝国》中尼奥仰身躲避子弹的动作来躲飞过来的碟子,结果竟然扭到了腰。这种恶搞喜剧如今已经成了好莱坞一大卖座法宝,以“毁片不倦”的姿态糟蹋一部又一部的经典电影。如今,恶搞风格甚至渗透到了动画片中,《怪物史莱克》《鲨鱼故事》都充满了戏谑的桥段。

  在华语电影中,香港电影早就深得恶搞之精髓,周星驰、刘镇伟、李力持和彭浩翔等等都是个中高手。不过玩得太多太滥就容易被诟病为过于偷懒取巧的抄袭,王晶的很多电影就基本上是无视情节逻辑的胡闹拼凑。

  也正因为过多地依赖于抄袭式的恶搞,导致港产片逐渐失去了活力。

  与香港电影太热衷恶搞相比,内地的电影又太欠缺颠覆精神了。算得上典范的只有张建亚在《王先生之欲火焚身》中戏仿了《红高粱》的野合段落,以及《自娱自乐》中对《卧虎藏龙》的戏仿。

  大部分电影其实只是把恶搞作为喜剧噱头来利用,只有影迷们不是为了经营影片,而是以一种真正游戏的心态玩起恶搞时,才凸现出无限创意和他们纯粹对电影的热爱。

  终极恶搞:影迷创意性自娱自乐

  1981年夏天,10岁的美国男孩克里斯狂热地迷恋上了影片《印第安纳·琼斯2:法柜奇兵》,他无数次躲在小树林中想象自己像那位“冒险王”一样四处寻宝探险。为了满足这样的幻想,他决定按照原作一个一个镜头地重拍这部电影!他找来11岁的艾里克担任导演,12岁的杰森负责摄影和特效制作。1982年,这部电影在家里的庭院中正式开拍,这一拍就是7年,他们每年暑假都聚到一起拍片。他们一遍遍去电影院默记出649个镜头,把平时存下来的每一分钱都投入制作,亲手缝制服装、用石膏搭景,用宠物狗代替猴子、小船代替飞机,把地下室当作摄影棚、土墩当作撒哈拉沙漠。1989年当他们终于完成这部电影时,还在家里举行了一个像模像样的首映式。2004年,这部电影被一家公司挖掘出来公开放映,《印第安纳·琼斯》的导演斯皮尔伯格亲自接见了这三位执着的影迷,而好莱坞制片人斯科特·鲁丁则买下了将他们的故事搬上银幕的改编权。

  这听起来像一个神话,或许正是影迷文化最极端的表现,虽然不多见,但热衷以一种近似手工制作的方式恶搞电影的影迷却大有人在。绝大多数影迷恶搞片都出自业余电影爱好者,他们只有极少资金与简陋的设备进行拍摄,异想天开的创意、不专业的技术、粗糙的质量以及他们因地制宜的处理方式恰恰就是这种影片的特色。

  在美国,影迷恶搞片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是从大量的科幻片和剧集派生而出。随着网络、DV的普及,影迷电影迅速发展。甚至网上有专门汇总恶搞电影的网站,网站汇集了500多部影迷恶搞片,按照不同的恶搞对象分类。大部分电影公司都不支持这种行为,只有极少数电影人愿意授权给影迷进行恶搞。乔治·卢卡斯就是影迷恶搞电影的铁杆拥护者,他甚至专门开设了每年颁发一次的“星球大战影迷电影奖”,鼓励影迷围绕《星球大战》创意发挥。

  2004年,中国也出现了一部影迷恶搞片,由南京师范大学7名学生创作的《无间道前传》。他们摘取了《无间道》的人物关系和基本故事,补充发展出新的情节,耗时半年、投入4000多元完成,演员全部是家人朋友,甚至制作了片花、模仿《无间道2》的海报以及中英文字幕。

  对于很多影迷来说,像胡戈那样利用现成的影像资料来恶搞更简易可行,只需要电脑、录音设备和影视编辑软件即可完成,这种剪辑、配音式恶搞也是目前网络上最流行的影迷恶搞招数。在国内,此类恶搞的始作俑者是2001年在网上流传的《大史记》,影射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内幕故事,轰动一时;后来又推出了《粮食》《分家在十月》系列。

  2004年,北京一群影迷制作了《罗马黑帮》,他们利用《罗马假日》的画面素材做了重新剪辑和配音,并戏仿《无间道》《黑客帝国》和《24小时》拍摄了一部分画面作为补充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故事,这部影片最后甚至发行了音像制品。

  也是在2004年,台湾“《无间道》CD-PRO2”事件推动了配音式简短视频的大范围流行。一位屡次求购限量版高级音响CD-PRO2而不得的网友刘裕铭在极度郁闷中恶搞了《无间道》中的天台对峙场景,他惟妙惟肖地模仿刘德华和梁朝伟的声音念出闽南语对白,刘德华被化名为“GY仁”,苦苦哀求化名成“肚烂明”的梁朝伟,只为了买到一机难求的CD-PRO2。这段视频通过E-mail广泛传播,大受网友欢迎,他又连接创作了5段恶搞《无间道》表达对CD-PRO2的渴望,带动了恶搞配音电影风潮。之后,影迷网友纷纷效仿,把《无间道》恶搞出《我是助教版》和《iPod版》,乃至因应时事的《总统大选版》等等。最后惊动了《无间道》的台湾发行商,向制作者和网站发出了“侵权”警告,迫使他们从网上撤走了视频。但是这股潮流却一发不可收拾,《指环王》《黑客帝国》等影片都被截取片断,配出了千奇百怪的恶搞内容,再加上片子一般都比较短,文件很小,传播非常迅速。

  之后,配音式恶搞短片和小胖PS照片、后舍男孩等一系列搞笑图片、音频、视频已然形成了一股庞大的kuso(网络恶搞)的次文化潮流,因为只始终在网上流传,很少受到主流文化关注。得益于《无极》巨大的社会知名度,《馒头血案》让恶搞游戏第一次进入中国主流社会的视野。

  但是随之而来的版权纠纷也引起了关注,对于胡戈这种以非营利目的的采用《无极》内容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法律界并没有定论,《无极》制片方暂时也未提出正式的警告。胡戈对此并不担心,他正在筹备新的“创作”,下一个被改编的对象可能是《英雄》《如果·爱》,他甚至有意做成一部长片。

  他说,“我做这个不是为了讽刺《无极》,就是为了搞笑,这是我个人娱乐的一种方式。以后会拿一些很严肃或者很优秀的电影搞笑,效果也许还会更好。”这种影迷恶搞之风是否会给缺乏娱乐精神的中国电影带来些刺激,还是会因为法律问题被扼杀,目前还并不明朗。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耗资3.4亿人民币、耗时3年完成的《无极》,让不少走出电影院的观众大呼“上当”,电影几乎被淹没在口诛笔伐的唾沫中;而这部仅仅花费6元、耗时9天、由一位业余影迷完成的,用《无极》的盗版影像制作的《馒头血案》,竟让很多观众又打算重新看一遍《无极》,没看过的一些人也决定马上冲向电影院。(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编辑:周亦男】
:::相 关 报 道:::
·柏林电影节下月拉幕 彭浩翔逐金熊凯歌秀"无极"
·首轮贺岁大战落幕 《无极》1.75亿票房胜出(图)
·《无极》网上惨变“馒头血案” 专家称涉嫌侵权
·看《无极》迷上张东健 《台风》首映邓颖芝捧场
·四大腕主持第63届金球奖 《无极》《功夫》入围
·北美公映下月启动 《无极》即将全球"开花"(图)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打印稿件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