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人到八十已是“耄耋”,故宫博物院的八十岁“人生”,早已满是精彩传奇。但若以现代博物馆的标准、社会公众的认识来看,它还正年少,成熟与圆满之美,还在前边。
拥挤的紫禁城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首度向公众开放,第一天免费,次日门票半价,大洋五角。两天之内,5万名市民拥入紫禁城,真正是皇帝前脚走,老百姓后脚进来。万头攒动中,故宫接收代表及首任常委吴瀛与眷属友人,在坤宁宫东夹道的人流里足足受阻两小时方得前行。当时年仅17岁的故宫博物院职员那志良后来在《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一书中记述:
“那天我被派在外东路的养心殿照料,这里陈列着《南巡图》和《大婚图》等,是画工很精致、雅俗共赏的展品,先进来的看完不走,后进来的人,把室内挤满了,想走也走不成。我站在一只圆凳上,大声喊叫,说:‘请前面的人走动走动,让后面的人陆续松动。’谁理你?……我看到一位先生,戴着眼镜,手里拿着一份报纸,走到门口,伸着头向里面探望。他也未必决定是不是进来,可是,被后面人一挤,就挤进来了,他成了‘夹馅饼干’的馅子,夹在那里,缓缓移动,有时他伸伸脖子,向展览柜中望望,我想他也未必看到什么,然后被夹了出去……”
那时的故宫博物院,从神武门向南只能至今日全程的一半。所以今年五一“黄金周”的故宫游客,可能经历了同样的拥挤——5月2日,故宫接待游客9.8万人次。故宫博物院最佳、最大和极限日接待量分别是3万、6万和8万人,“黄金周”时的故宫,常常是超载运营。人流是个矛盾体:目前约800万的年客流量,使故宫成为全世界接待游客最多的世界文化遗产,足见其价值;但过多游客又给建筑、文物保护带来麻烦——路面、台阶的磨损是最明显的,人的活动令建筑内温湿度变化,则对彩绘、雕塑产生难以估量的破坏。
不像其他一些博物馆需要尽可能吸引观众来参观;怎样控制人数,反而是故宫博物院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去故宫,看什么?
民俗学者刘一达曾经问不少到北京旅游的朋友:知不知道故宫是博物馆?“这些人都愣了:不会吧?故宫就是故宫,怎么会是博物馆呢?”旧时帝王宫殿的特殊身份,使许多观众忽略了它的博物馆性质,位置略为偏僻的文物展常常是观者寥寥。当然,这些观众也看到了博物馆最大的“藏品”——直到目前也仍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把宫廷的遗址展示出来,这是博物馆至少一半的内容,而且大部分老百姓是看这个内容。”李文儒院长说,“比如从山西从河南,来一个老农民,他关心什么?还是看紫禁城到底怎么回事,皇帝住的什么房子,吃的什么。每年800万观众,大概有1/2属于这一类。当然我们得来引导他们怎么看,是艺术、科学的角度,还是享乐消费的、权力欲望的角度欣赏它。”
对有条件常去,要求也更高的“博物馆观众”而言,则难免觉得,约150万件馆藏文物当中,能够看到的太少(仅约1%,而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陈列占馆藏之30%)。13处宫廷原状陈列,细小物件看不真切,陶瓷、绘画、青铜器等七处长年陈列又鲜有变化。新办专题展览,今年有15个,其中10个是在9月至院庆这段时间开展。故宫有它的难处:不像卢浮宫、凡尔赛宫的砖石结构宫殿仿佛天生为博物馆而造,紫禁城的木构建筑并不适合文物保护陈列,散点式和园林式布局也为参观者制造困难。
能够解决展示不足的另一个途径是网络。2001年开通的故宫博物院网站上,通过图片文字、互动内容可以大致“游历”紫禁城建筑,观赏42个虚拟专题展;层层分类的文物珍玩2300多件,典籍刻本、学术专著的介绍收为更加专业的人群准备。
“我们与国内其他地方博物馆交换展览的频率也会增加,每有一个新的博物馆成立的时候,都会把我们的东西拿过去,我们是大力支持的。”李文儒介绍说,“现在好多省建馆,动辄十几万、几十万平方米的,哪有那么多东西展呢?拿我们的去么。”
扩大故宫
故宫博物院要丰富公众服务,仍需开拓自己的展陈空间。凤凰卫视的“解码陈文茜”节目9月请来专家聊北京城建,顺带着谈到了故宫“学习卢浮宫,盖一个地下展馆”的设想被否定。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惠良亦坚决反对地下展馆,提出故宫应该强调它的宫殿建筑群,至于馆藏文物,不妨考虑另建新馆做展陈。故宫博物院的取向,仍是对现有空间做一些允许的改造,尽可能把紫禁城所藏最有观赏性的东西辟出专馆展陈。
今年5月开放的午门展厅就是在古建筑内部搭出现代展厅的例子:在钢化玻璃建造的展厅内是现代化的展陈设备,透过与朱漆柱交贯的玻璃天花,又可观赏到原建筑的内部结构、藻井彩绘。午门两侧的燕翅楼目前用作库房,藏有国家文物局系统多年来的数十万件文物,博物院方面已有计划将它们腾出,按照午门展厅的方式重新修建。这三个空间合起来,可能有近3000平方米的展示面积。三个展厅每季度各做一个展览,可使每个月都有新的展览推出,一年便可有12个。
作为故宫“百年大修”试点的外西路武英殿,于8月底维修竣工,其中首个展览《盛世文治——清宫典籍文化展》日前正式对观众开放。未来,故宫馆藏的近15万件书画作品,将在武英殿有不停的专题展览。与之对应,外东路修缮中的文华殿,竣工后计划辟为新的陶瓷馆。10月10日,博物院在内东路延禧宫成立了古书画研究中心和古陶瓷研究中心,其中亦设有观摩区,一般不对外开放,仅作专业的观摩研讨之用,但在庆典之际,也对公众举办了《清明上河图》专题展、院藏清代御窑展等4个短期展览。
故宫博物院的开放区域,目前只占约1/3的面积。“百年大修”的规划,是开放面积至少达到一半。博物院未来还计划成立明清史研究中心,加上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等局部只对专业人员开放的区域,故宫预期在两个“五年计划”之后使开放面积达到总体的2/3。那时候对公众而言,故宫将比现在大出一倍。
“如条件有可能,我们考虑辟开一条专门路线,可以不进故宫大门,专门看这些展览,这也是服务啊。”李文儒说,“比如故宫你看过了,就想看这个展览,一张门票几十块怎么办?在西边我们可能辟一条专线。”解决故宫旅游景点功能与博物馆功能的冲突及其不便,如真能实施,这应该是很得人心的举措。“如果这些愿望都实现,那么‘故宫那么多珍宝我们看不着’这种说法就会没有了。”
(文/李宏宇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