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民进党“新潮流系”“立委”李文忠最近颇感叹地说了一句话,大陆虽然很清楚台湾“绿营”中有“激进派”和“务实派”,但对台政策上却时常还是“铁板一块”。李文忠说的未必都是事实,但的确对人有所启发。如何区隔“激进派”和“务实派”,分别对待其实是值得重视研究的。
人的观念绝大多数是可以改变的,真正一成不变的并不多,利益才是永远的。两三年前,谁会想到原来被视为是“深绿”的台商许文龙,会在2005年3月民进党当局发动“反反分法”游行的当天,公开发表承认“一中”和反“台独”的宣言,给陈水扁当头一棒?但这却是事实。
同样的,如果是在两三年前,谁会想到民进党内坚决主张“强本渐进”,强调凸显台湾主体性,本质上非常认同李登辉“戒急用忍”路线的“新潮流系”,会对陈水扁在2006年“元旦讲话”中将当局的两岸经贸政策由原来的“积极开放,有效管理”,调整紧缩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的作法说“不”,公开表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赞成”,将想不到的变成了现实。
实际上,为了反制陈水扁的所谓新主张,“新潮流系”不仅公开说“不”,而且还针锋相对的提出了“积极定位、自信开放”的八字方针来与陈水扁相抗衡。
此外,该系的“青壮派”近日还公开表示,将着手筹组“两岸政经学会”来力促两岸交流,并规划在今年4月出版刊物,为两岸议题提供深度沟通平台,同时邀请大陆人士撰文对谈等,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新潮流系”大佬、代理总召集人洪奇昌近日在理性务实思考两岸经贸关系时说了很多话:“我认为两岸的经贸关系应当要考虑如何在双方互利互惠的情况下持续进行。”“事实已经证明投资行为是不可能被‘政府’管理的,只会增加这些民众的麻烦而已。就好比即使不‘三通’,人们因为商业或旅游的需要还是要去上海、厦门,只不过却要在香港或澳门中转浪费多几个小时罢了。”
洪奇昌说类似的话可不是第一次,2005年底他就说过,“开放是发展两岸经贸没有办法不做的选择”,他并特别指出,出口导向的外贸政策不太可能再度驱动台湾经济发展,2006年对台湾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在服务业占台湾GDP已超过七成的现况下,金融服务业如果不能进入大陆,未来发展将遇到困难。为此,他建议,开放是一定要做的选择,可以由两岸官方委托民间团体进行协商。
洪奇昌的这些话,如果是出自岛内“泛蓝”或工商界人士之口,并没有什么可称奇的,但出自他就不同了,当时一些敏感的传媒界人士在诧异、惊奇之余,已感觉到“新潮流”的观念可能会有所变化,有些新的“主流”共识正在形成。
由是观之,“新潮流”在两岸经贸政策上的“转向”,力度的确不可说不大。
其实,就民进党来说,虽然均以“台独”为共同理念,却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政党组织,它是一个由不同派系或者政治利益集团合成的政治团体,从党外时期的党外杂志编联会,到民进党早期的政治架构,基本上是派系的结合、利益的结合。
因此,当其中的某个派系意识到陈水扁的两岸经贸政策已经违逆岛内“主流”民意,明显的不合时宜,如任其所为最终必将损及其自身利益时,与陈水扁唱反调,提出比较理性务实的主张,也是说怪不怪的。这或许就是“新潮流”两岸经贸政策“转向”的一个重要原因。(来源:美国侨报 有删节 作者:陈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