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人文地产的概念搭建了新睦邻的环境平台,30岁左右、经济地位处于上升期的准中产业主,成为新睦邻主张的重要实践者。
如今,只要你一说住在哪个社区,别人就知道你的收入情况,你的文化品位以及你和一群什么样的人一起生活。30岁左右、经济地位处于上升期的准中产业主,成为新睦邻主张的重要实践者。
同质化集结的业主们
居住正在成为开发商和购房者的双向选择,这其中,既有经济的主导因素,近年来又添了文化的辅助因素。购房者除了考虑房子的价格、地段、交通、环境和房子布局以外,对邻居也逐渐重视。有的消费者是出于对孩子成长环境的考虑,因为孩子易受周围人们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更多的消费者是出于对同样的生活习性和消费习惯,以及社区文化的考虑。今年3月,深圳有数百名志趣相投的高学历者自发组织在一起,希望通过“明购”的方式,向开发商买断一个楼盘,同居一个社区,这种共建理想家园的实例就非常具有代表性。
而同时,就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在楼市的产品结构设计中,也加入了相应的文化定位,越来越多的楼盘通过控制产品结构来实现目标客户群的细分,通过单一户型结构筛选同质客户。市场上不断出现的纯大户型,或者纯小户型楼盘就是明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中心研究员李国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市场经济过程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地位选择生活空间。这样就会有非常明显的阶层分化。如北京的富人区就分布在一山二河三线四高(西山;潮白河、温榆河;立汤、京顺、京通三线;京昌、京沈、京密、京开四条高速路)。这种分化和国外是一样的。但所不同的是,国内目前还有不少社区存在交叉的情况。
世纪城社区论坛总版主朱彤告诉记者,他在买房时并没有刻意考虑过择邻而居的事情,但开发商对户型的规划以及房价的定位其实就等于对客户群进行了自然的筛选,购房者必然在社会地位及收入上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在与邻居们一起策划社区活动及交往中,他经常有种自己人的感觉,交往障碍较小,使得彼此关系迅速得以发展。
焦点房地产网的社区论坛排名,是由点击率和发帖率加起来综合评价结果。社区运营总监何明虎对本刊分析,如果把社区论坛排名作为检验一个社区邻里交往程度的标准的话,排名靠前的社区无一例外都是新崛起的准中产阶层社区。
为什么是准中产?
相对来说,商品楼社区的邻里关系是最理性、也是最平等的关系。因为彼此都是共同的消费者,被一种共同的契约所约束,所以有很强的自主管理意识和独立性。而新睦邻主张的发起者,为什么是那些经济处于快速上升期的准中产业主,而不是同样受契约约束的更富或更穷的人呢?
以准中产身份为主的中青年业主参与社区活动的增多并不是偶然的,复旦大学传统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胡守钧认为,城市当中不同年龄段的人对邻居关系的价值衡量是不同的,上班族较少参与社区活动本属正常,但是随着社区的发展,他们可能也会逐渐开始关心社区事务,因为诸如物业管理及业主委员会的事情都是和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的。城市社区的直选和乡村的直选虽然都是国家法定的,但两者有着比较大的区别,乡村直选是非常激烈的,因为与土地的多少有着直接关系,而且村委会具有很大的资源。相对来说,城市社区委员会可支配的资源比较少,但是随着社区资源的扩大,人们对此也会变得重视起来。
对一些知识水准和教育年限都较长的准中产业主来说,他们对自己居住利益的关注比其他阶层都要更多。首先,现有的房产对他们来说可能是生平最大的一笔个人财产,并且是惟一的居所;同时,教育使他们对房产已经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然而,社会给予对他们来说如此重大的个人财产的保护不足,却使他们感到难以有所依赖。为了共同的利益,业主自发的维权交往,在事实上成为社区邻里亲近的基础。维权交往本身带有参与性质,交往到最后形成了不同的利益,更强化了交往的需要。
目前在网上建立社区论坛的多是新商品房社区,而且大多是在入住之前就开始的。少数老社区开办网络论坛也大多是因为成立业委会的契机。没有共同利益和事件聚在一起,以及房子来源的不同,导致了老社区的沉默。
除了共同利益的吸引,准中产们还需要亲手搭建一个“故乡”,以完成在一个城市真正的落地生根。位于北京西北部八大学院地区的富润家园,80%以上的业主是青少年时期在北京以外地区生活的非原住民,其中又有很多有在北京完成高等教育的经历。对他们来说,虽然大部分拥有北京户口,且在北京居住时间超过5年,但真正地融入这个城市,是从买房开始的。这是个刚刚全部建设完毕的新兴社区,而业主们已经开始试探性地向邻里活动中倾注热情,为的是寻找儿时曾经拥有过的家园的感觉。
新睦邻交往的空间转移
准中产们几乎无一没有上网的习惯。新建社区网络条件的完善把邻里交往的空间由家里转移到网上。同时,环境设计的理念,又将邻里见面的场合由私人空间转移到公共空间,最大限度减少了敲门的打扰。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商品楼社区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除了个人应该拥有自己居住的小环境之外,还应该有更多的居民交往的机会。
房地产商开始逐渐意识到既要有很好的私人空间又要有大家共享的社会交往空间的理念。于是,首先开始将注意力从小区的内部环境转移到了小区的外部环境,如小区的绿化环境及健身设施等;之后,慢慢开始考虑情态和空间的设计,可以共同使用的会所和健身中心因此出现,如此既可以保持每一家的独立性,同时又能分享社会人文各种各样资源。
“即使居民彼此间有交往的意愿,也要有相应的环境设计来完成。”城市社会学研究学者于海告诉记者,今年夏天他在上海的一个新式居民楼做过一个调查,居民虽然有交往的愿望,但房地产商一直没有建造会所;而且在小区中,可以遇到邻居的地方差不多只有电梯和楼面两个地方。于海说,以前的人们在弄堂里洗菜,往往是与邻居聊天非常方便的方式,但这在新式的住宅里是无法想象的。新式住宅有一整套私人居家的环境,带来的问题是在整个环境中欠缺考虑环境的完整性。
“社区里要尽一切可能恢复各种各样的交流平台。”于海表示,这是他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人类居住的平面化和立体化,对于一个人交往所带来的不同机会的深刻原因。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文/孙冉 曹红 蓓张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