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6日电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前行的“三驾马车”,由于目前中国较多依靠投资和外贸来保持经济的高增长,而消费需求相对低迷,因此有经济学家将中国的经济结构喻为“两马夹瘦驴”。
今日出版的中国经济时报载文指出,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强调要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2005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2006年“消费升温”成了众多研究机构和经济学家的“共识”。
政策环境有利于消费升温
“在更多围绕消费需求发展经济等政策取向的引导下,2006年消费需求仍将呈现稳步上升的增长态势”。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祁京梅表示,“公共财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日趋完善、农民和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个人所得税新方案的实施,都将刺激2006年消费需求保持稳步增长”。
她认为,祁京梅表示,2005年,中国居民消费需求有序释放、逐波走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2006年作为“十一五”规划的启动年,消费需求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有三个重要‘看点’都跟扩大消费密切相关”。祁京梅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扩大内需、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三方面看似相互独立,其实均围绕着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降低投资率和提高消费率、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个中心点。
“目前扩大内需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扩大消费需求,”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分析,2002年以来,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但增长主要来自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投资拉动;2005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扩大消费需求和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结合起来,有利于校正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失衡关系,这不仅意味着2006年消费升温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也将使今后的中国经济增长朝着“消费拉动型”转变。
如何破解两个老问题:没钱消费和不敢敞开消费
“扩大消费就要解决没钱消费和不敢敞开消费两大难题”。杨宜勇指出,对于农民及低收入者来说,要着力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对于大多数城市居民,要解决他们花钱的“后顾之忧”。
2005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信息中心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指出,贫富悬殊、金融风险、高失业率仍然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三大风险,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已成为新的民生三大问题。
为了应对三大风险与三大问题,中国居民选择了高储蓄和低消费。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居民储蓄已超过13万亿元,折合人均约一万元。与巨额居民储蓄相对应的是,中国最终消费率却连续多年走低。2001年至2005年,中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分别为61.1%、59.8%、58.2%、55.5%、53.9%,消费率持续下降。
“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容’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必要路径”。杨宜勇指出,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要靠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需要市场效率与社会公正相协调的政策,需要赋予劳动者和其雇主分享利润的权利,需要重视收入分配法制化建设,需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征收体系,需要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祁京梅对今年的农民收入增长有所担心。她认为,尽管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但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单靠政策补贴作用有限。要彻底改善农民状况,一要确保农村倾斜发展政策的连续性,力争农民收入上台阶。二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尽快推出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措施,如通过农低、城高的反向工业产品“剪刀差”来减轻农民负担,扩大消费。
2006年消费增幅将比上年略高
据国家信息中心预计,2005年将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0855.6亿元,同比增长12.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9%,比去年实际增幅提高1.7个百分点。
2006年的消费增长到底会怎么样?祁京梅说,初步预计,2006年消费品零售额可同比增长13%,名义增长高于2005年0.2个百分点,考虑到2006年物价水平可能会比今年略有提高,因而消费实际增长约为11.3%。另外,城乡消费差距可由2005年的2.6个百分点进一步缩小为2.4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
张立群表示,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民收入增幅提高;市场物价稳中趋降,供给丰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改革的推进,居民的消费预期不断改善,这些因素仍然会继续发挥作用。车、房市场经过调整后,会逐步转向稳定,增长水平会有所提高,可持续性会增强。与此相伴随,居民家庭在旅游、文化娱乐、通讯、互联网等方面的消费也会继续较快增长。因此,我国未来国内消费增长将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预计2006年消费增幅在12%左右。(孙东辉 王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