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 汽 车
房 产|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 文 教 育|视 频|商 城|供 稿|产 经 资 讯|广 告|演 出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专家析十一五开局:2006,中南海的四大转轨总动员

2006年01月05日 11:57

  中新网1月5日电 《领导决策信息》2006年第1期刊登首席时政观察员的文章《着眼2006,中南海的转轨总动员》。文章说,200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中央已经在建设节约型社会、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部署,开始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全文如下: 

  新年的钟声敲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十五”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我们迎来了“十一五”开局之年。怎样开好局、起好步?2005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06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并特别指出,“这个总体要求的精神实质,就是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转轨”,成为“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关键词。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央领导就提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一要求。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8月在湖北、河南、江西考察时强调,“做好‘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吴邦国委员长2005年9月在上海考察时也强调,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十六届五中全会后,这一提法在中央领导国内考察中出现的频率更是大大增加。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明年务必迈出实质性步伐。”

  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是“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总要求,2006年如何在这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200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中央已经在建设节约型社会、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部署,开始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转轨之一:节约能源纳入官员考核体系

  2005年12月22日,中央各大媒体发布的一条新闻十分引人注目:12月21日晚,除当时正在国外访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罗干外,其他8名常委全部来到北京展览馆,参观由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举办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参观时明确指出,“节约资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强调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节约能源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工作。此前的12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专门主持召开会议,听取建设节约型社会部际联席会议工作汇报,研究部署2006年任务。

  “十五”期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由于粗放增长方式的存在,资源能源的“瓶颈”制约作用日益凸显。2004年,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2005年6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6月30日,国务院召开会议,第一次把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远期目标、工作安排、政策体制建设及协调保障机制等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提出来。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不仅明确写入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而且还首次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这是《建议》中仅有的两个量化指标之一。在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节约能源资源又被列为2006年8项重点任务之一。

  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各地区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一项重要举措,2005年1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办和国家统计局联合下发通知,表示从2006年开始实施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每年6月底三部门将联合向社会公布上一年度各地区万元GDP能耗、万元GDP能耗降低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万元GDP电力消费量指标。《通知》要求各地区研究建立GDP能耗指标考核机制,将能源节约目标逐级分解,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毫无疑问,进入2006年,节约能源情况将成为各地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转轨之二:产业结构调整纳入法制化轨道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各省区市“十一五”规划即将提交人大政协“两会”审议。在各地的规划中,重大项目的安排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在科学发展观这个背景下,这些项目必须考虑到一个新的重要政策,那就是2005年12月21日国务院发布实施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各地要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责任制,狠抓落实,切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规定》的配套文件,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也同时出台。《规定》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原则、方向和重点,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鼓励、限制和淘汰三类目录的分类原则和配套政策。《目录》涉及20多个行业,其中鼓励类539条,限制类190条,淘汰类399条。对于鼓励类投资项目,国家将在审批(审核或备案)、贷款、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对于限制类项目,将禁止投资新建;对淘汰类项目,不仅禁止投资,而且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规定限期淘汰。

  十几年来,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但目前这方面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此次国务院专门出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是全面转向科学发展的最重大举措。在接下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中,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将成为调整的首要对象。2005年11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对此作出专门部署。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已明确表示,2006年要把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转轨之三:开启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时期,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方针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新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200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有良好开局。2005年12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此前的11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研究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时指出,2006年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和今后几年要进一步调整投资方向,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国务院各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提出政策措施、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2006年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迈出有力的一步。

  根据2005年12月20日闭幕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透露的消息,2005年仅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就将超过3000亿元。2006年中央将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二是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三是完善并加强“三补贴”政策。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粮食直补资金再增加10亿元,全部达到本省粮食风险基金总规模的50%。四是积极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农村“六小”工程等项目建设。五是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区),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标准分别由10元提高到20元。六是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科技发展、环境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这些惠农政策表明,2006年国家对“三农”的支持将达到前所未有的力度。

  转轨之四: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和200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而当前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就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005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题进行了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在主持集体学习时指出,要通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他还从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管理决策机制、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的行政执法体制、完善对行政管理权力的监督机制、实现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提高公务员法律素养等6个方面提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中央确定的“改革年”。这一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10项改革重点任务。随后,国家发改委于4月23日-24日在深圳召开了2005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7月12日至13日又在北京举行了中国改革高层论坛。在这两个会议上,国家发改委负责人一再强调,要把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表明了其在整个体制改革中的关键性地位。“十一五”规划《建议》更是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置于整个体制改革的首要位置。

  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学习主题,表明2006年中央将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向深入,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有关专家透露,我国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行政职能,把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未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将以完善基础性公共服务为重点,致力于满足全体公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需要,目标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编辑:宋方灿】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打印稿件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