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
华语女同性恋电影正处于被双重边缘化的尴尬处境。
本刊记者/孙冉
在纽约生活的华裔女孩小薇,爱上了另一个女孩——一个事业上升的华人舞蹈演员,她是自己所在医院老板的女儿。小薇守寡十几年的妈妈突然怀孕了,孩子父亲竟然比妈妈小十几岁。单身妈妈突然怀孕触怒了仍有着革命情怀的外公,也在平静的华人圈子掀起惊涛骇浪。外公觉得女儿丢掉了家里所有的面子,而这时小薇的女友希望公开她们的感情,小薇不敢想象,这将给已经颜面尽失的家庭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这部名为《面子》的电影是继《喜福会》和《喜宴》之后又一部讲述美国华人社会同性恋情的电影,导演是美籍华人伍思薇(Alice wu),影片是她根据自身经历改编的,伍思薇称她其实是想拍给妈妈看的。
电影中,导演不同于以往的同性恋题材影片,女主人公职业是医生和舞蹈演员,都是社会主流人群,而且导演没有交代两个女子成为同性恋的原因,而是直接让观众看到了她们之间的自然吸引,与任何异性恋一样的正常,只不过她们是女人。对她们来说,社会和家庭并不是两人感情的最大的阻碍,困扰她们的是放不下的面子问题。伍思薇对此片处理得娴熟而冷静,这与她自己的真实体验有着极大的关系。
在不久前的台湾金马奖上,《面子》获得了最佳观众票选奖。
谈起华语“同志”电影,大多数人想起的是《蓝宇》及《春光乍泻》这样的男同性恋电影,对于女同性恋电影的印象则很模糊或者根本没有印象。
如果按照出现女性相恋关系为标准来划分的话,可以称得上华语女同性恋电影的不超过10部。香港导演张之亮和杨凡分别执导的《自梳》和《游园惊梦》算是早期的女同性恋电影,这两部片子都讲述了在特定环境下萌发的女性之间的情感,偏向于朦胧,甚至是未公开,故不存在任何的社会干预及冲突。影片中也看不出导演以同性恋为表达的意图,只是让人欣赏到一段两个女人之间偶然产生的感情。
无论是终身不嫁的“自梳”,还是梨园文化的女扮男的小生,都为女人间的感情找到一个看似合理的出现理由。而电影中女主角无一不是先被男人吸引,受到伤害失望后,才把目光转向同性。这样的铺垫,并不完全与现实相符,或许与两位导演皆为男性有关,具有非常明显的男性权利中心的视角。
之后出现的影片《今年夏天》和《蝴蝶》,意味着华语女同性恋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虽然大陆导演李玉至今依然声称自己是出于“探索女人之间关系”的目的而拍摄《今年夏天》,但冠以“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题材的电影”这个沉甸甸的头衔后,这部实验性电影在民间迅速流传。影片着重表现了两位女主人公的同性恋生活,但她们无一不是生活在社会边缘,且童年受到侵扰。片中代表传统势力的母亲对女儿的态度和引发的冲突——由担心到最终接受女儿的过程则只是一笔带过。
在《蝴蝶》中,香港导演麦婉欣首次将女同性恋者放入了异性恋家庭的背景中,引出了女同性恋者作为妻子和母亲几种身份的矛盾冲突。影片中的女主角小蝶,始于同性恋,又被迫与男性结婚生子;多年后与一个叫小叶的女孩的相识,唤起了她心底曾有的记忆,最终回归同性恋。影片比较真实细致地刻画了女同性恋者的心理,以及与传统的家庭责任的对抗。也许因为两个导演都是女性,影片中体现了她们作为女性对于女同性恋者微妙的体会和感知。有意思的是,两部片子中都提到了女主角母亲的感情生活,均是以父亲有外遇而告终。这是否是导致女儿成为同性恋的原因?导演没有明确表示——她们对女同性恋的成因虽然少了男性中心的视角,但又多了一份固有的传统的女性意识。
严格地说,同性恋电影并不是一个很准确的学术定义。目前涉及这类话题的电影往往是以对个案和作家作品的分析为主,进行全景式白描的基本没有。而如果只把同性恋看作一种行为而不是道德问题的话,那“同志”电影就和其他所有电影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导演个人偏好的问题;不过是因为近几年社会对同性恋话题开始关注,才使得这类电影渐渐浮出水面,并被人们作为一种另类电影而对待。
华语“同志”电影还存在一个不成文的传统,主角的年龄层都比较低,这种情况在女同性恋电影里更加普遍。这导致影片对于同性恋者所遇到的社会冲击体现得不明显,其实对此也无需在意,电影本来就不是一面真实的镜子,它总超于现实,满足人们的幻想。《面子》如此,其他同性恋电影也如此。(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华语女同性恋电影一览
《美丽在唱歌》台湾张艾嘉导演1997年
《自梳》香港张之亮导演1997年
《心动》台湾张艾嘉导演1998年
《游园惊梦》香港杨凡导演2001年
《蓝色大门》台湾易智言导演2002年
《今年夏天》大陆李玉导演2003年
《蝴蝶》香港麦婉欣导演2004年
《面子》美国伍思薇导演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