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30日电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今年以来,各级商务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商品市场运行稳定,流通产业发展加快,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作用增强。
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流通产业作用增强
消费品市场规模再创新高。今年前10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万亿元,增长13%,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1%,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预计全年将突破6.1万亿元。目前,全球消费品零售总额前五名分别为美国、日本、中国、英国、法国,中国大约相当美国的五分之一左右,日本的二分之一左右。
生产资料市场增速高位回落。今年1--10月生产资料销售总额11.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增长15.5%,比去年回落4.5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年均增长13.4%的水平。预计全年销售总额14万亿元,比1998年扩大2.3倍。
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今年前10个月,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住宿业新增就业272万人,占全国新增就业人口的30.9%,高于去年同期0.2个百分点。预计今年底流通业就业人数可达5600万人,占第三产业的24%,在非农产业中居第二位。流通业个体私营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个体私营就业人员45.4%,居各行业之首。但与国外情况相比,中国流通业就业比重仅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未来增长空间还非常大。
上缴税收大幅增加。今年前10个月流通业共缴纳增值税、所得税和营业税3039亿元,同比增加468亿元,增长18.2%。其中增值税1515亿元,占全国17%;营业税755亿元,占全国21.5%;企业所得税770亿元,占全国19%。
二、不同区域市场增速差距缩小,呈现协调发展态势
城乡市场增速差距缩小。我部今年开始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年可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农村连锁店7万家,促进了农村消费品市场增速加快。今年前10个月零售额增长11%,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与城市的增速差距由去年的4.3个百分点,缩小到2.9个百分点。辽宁等一些地区,农村市场增幅超过了城市。
区域市场增速差距缩小。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高了中西部地区的购买能力,全国消费品市场均衡协调发展。1--10月绝大多数省区消费品零售额增幅相差不到2个百分点,增幅最高(江苏16.7%)与最低(北京10.8%)仅相差5.9个百分点,比去年减少9个百分点。山西、内蒙、江西、河南、湖南、四川等中西部省区,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部分商品供需偏紧的矛盾得到缓解,价格涨幅明显回落
供过于求商品增多。据我部调查,今年下半年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大于求428种,占71.3%,比上半年增加1.8个百分点。300种主要生产资料中,供求平衡和供过于求279种,占93%,比上半年增加16个百分点。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部分生产资料供需偏紧的矛盾得到明显缓解。
价格涨幅明显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月度同比涨幅,从今年2月份起逐月回落。前10个月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9%,低于去年2个百分点。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前10个月同比上涨3.9%,比去年全年回落9.7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1.7个百分点,是2003年以来的最低涨幅。
四、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迅速,流通能力继续增强
流通现代化水平提高。今年连锁百强零售额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首次超过10%,比2004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社会物流总规模35.6万亿元,增长25.1%;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20.9%,比去年下降0.4个百分点。电子商务交易也保持较高增长水平。
流通企业集中度提高。大型流通企业重组并购步伐加快,经营规模快速扩展。1--10月我部重点培育的20家大型流通企业集团销售4379.6亿元,同比增长26.4%;利润50.3亿元,增长38.8%;店铺数15297个,增长28.4%。